中新网长治10月26日电 题:“八音会”传承人学艺50余载:希望非遗文化重放异彩
作者 杨静 张月
一敲、起乐,四目凝神聚力,上下手脚并用……26日,58岁的鼓板表演者崔青云正在与同伴们排练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音会。从7岁跟随父亲学习演出起,崔青云已学艺50余载。
长子县历史悠久,2007年被评为中国“千年古县”。八音会是一种古老的民族音乐,发源于长子县,萌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脱胎于唐代乐舞和宋金队戏,发展形成于明末清初,在民间流传已有400多年。2006年5月20日,上党八音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音会演奏《直冲霄汉向天歌》现场气势恢宏。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提供谈起与八音会结缘,崔青云告诉记者,家中父辈皆为乡村音乐人,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就喜欢八音会演奏。“小时候就跟着父亲一边学艺,一边走村串户演出,后来又跟随专业团体进行学习。”学成之后,崔青云回村组建了八音会团体,并不断将其发展壮大。
八音会由唢呐、笙、锣、鼓等8种乐器演奏,崔青云最擅长的是打鼓板,打鼓板在八音会中,相当于乐队的指挥。
“现在八音会分为‘文吹’和‘武演’两种方式,文吹以吹奏传统戏剧小段为主,武演则配以丰富多彩的肢体动作。”崔青云介绍,八音会一般由10余人组成,以前八音会只吹打不伴唱,如今也有演员演唱,演唱歌曲可以唱上党戏选段,也可以即兴表演。
据悉,八音会音乐最初用于祭天祭地大典和祭祀祖先的演奏,后来逐步普及到民间,民间婚丧嫁娶都要用八音会。过去,有钱人家办喜事时,往往要订两队甚至三队八音会,一路吹奏,沿街比赛,非常热闹。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秋祭、求雨、庆丰收和古庙会的迎神赛社活动,更是八音会大显身手的好时机。
崔青云祖孙三代正在进行八音会表演。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提供“八音会表演最困难的是对音调的把握、表演者娴熟的弹奏手法及团队间互相配合,这都需要表演者勤学苦练。”崔青云带领的八音会团队除了在当地进行日常演出,也走出家门,参加过上海世博会,并赴广州、香港、北京等地演出,获得过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等荣誉。
崔青云祖孙三代都是八音会演奏艺人,2018年5月16日,他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目前,长子县有八音会演奏人员3000多人。”崔青云说,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了解八音会,喜欢八音会,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支持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帮助非遗文化重放异彩,响铜乐器名震八方。(完)
【编辑:王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