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北京,凉意渐浓。天还没亮,郎银华就穿着深蓝色的工作套装出门了。每天早上7点半,她都会准时赶到海淀区文晟家园养老服务驿站,打扫卫生、开窗通风,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
这间占地170平方米的养老驿站,辐射的社区包含大量回迁房,60岁以上的老年居民约有三四百人,80岁以上的有28人。驿站为这些老人提供助餐服务、日间照料、上门评估、康复理疗等养老服务。
58岁的郎银华是这间养老驿站的站长,也是一位老年人能力评估师。2008年,她成为全国第一批助理社会工作师;2009年考取老年人健康评估师资格证;去年顺利取得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资质证书。从业以来,她在多家养老机构担任院长,同时为老年人开展能力评估,这一干就是十余年。
是评估师,也是家庭矛盾调解师
在社区大门口,郎银华遇见了一位去晨练的大爷。她笑着打招呼:“今天中午早些来,有您爱吃的土豆鸡块!”
来到驿站整理完毕,郎银华看了一眼时钟,刚好8点。今天上午,她要到附近社区做一次上门评估。她嘱咐社工人员检查评估设备,自己则再次和老人家属联络,确认预约时间内老人的状态是否适合接受评估。
养老照护的每一项服务,都是从评估开始的。老年人能力评估一般在养老机构内进行,部分居家养老、行动不便的老人,评估师会上门。“上门评估之前,对老人情况的初评非常重要。”郎银华说,一般情况下,评估师会和家属多次沟通,提前了解老人的实时健康状况,以免评估过程中发生意外。
这次上门评估,是前天傍晚确定的。当时,郎银华正准备离开驿站,一位神情焦急的中年男子闯了进来:“你们能帮帮我吗?我妈一直拒绝吃饭。”郎银华关切地询问细节,初步判断老人患上了认知症,并随男子登门了解情况。推开门,看到散落满地的食物和话语混乱的老人后,郎银华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她安抚了老人,并和男子商定进行一次上门评估。
走进老人家中后,郎银华和她唠起了家常,社工人员则着手布置血压计、急救箱、异形勺、智能玩具等评估工具。
评估开始了。郎银华拿出老年人能力评估表,在社工人员和家属的协助下一项项进行。整套流程下来,花了40多分钟。评估结果不出所料。男子懊悔地说:“我之前如果知道她生病了,一定不会和她争吵。”
例行评估一小时左右就可以结束,但郎银华是个热心肠,在沟通中只要发现哪个家庭有矛盾,都会耐心调解,受益的老人或家属常常感激不已。“最辛苦的不是评估工作的烦琐,而是和老人的沟通、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以及对老人与家属之间矛盾纠纷的调解。这些特别需要耐心。”郎银华说。
在评估中“倾听”每位老人
中午12点,20多个老人在驿站里吃过午饭,或歇息或溜达。郎银华一进门,便忙着问老人们:“今天的三荤两素味道怎么样?”“张阿姨,定制菜品对您的血糖控制有帮助吗?”……
匆匆吃了几口饭,郎银华又开始工作了。她走进驿站里的评估室,把牙刷、围棋等评估用品整齐地摆在桌上,准备对社区居民徐大爷进行评估。评估前,老人需提前向驿站预约并填好基本信息表,以节省评估总时长,避免老人在评估过程中产生厌烦情绪。
一张方桌,几张表格,评估正式开始。“我说三样东西:苹果、勺子和国旗。您记好了,一会儿再问您。”眼前的老人口齿伶俐、思维清晰,郎银华在“认知功能”一栏中打下满分。老年人能力评估表包含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参与、认知和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四大模块,评估师会根据四项评估结果,初步确认其能力等级为“能力完好”“轻度失能”“中度失能”或“重度失能”。
随着徐大爷按要求准确画出指针指向10点45分的钟表,“笔上功夫”结束了。郎银华又带着他去测试“脚下功夫”。驿站地面上印着三组脚印,评估师观察老人按指令行走的情况,即可估量出其平时走动时跌倒的风险,进而给出照护方案。
评估完成了,郎银华看着开朗风趣的徐老爷子,连连夸赞:“您身体很棒,就是要多注意血压呀!”徐大爷被评定为“能力完好”,对应的护理等级为“三级护理”。然而,这并非最终的评估结果。郎银华表示,评估结束入住驿站后,护理员还将对其进行14天的观察。“有些老人评估时状态好,但观察时又出现各种问题。”观察期过后,评估师综合判断,最终确定老人的能力等级和护理方案。
随着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也逐渐细化:能力认定从粗略划分到四大等级,护理方案从统一管理到“一人一案”。徐大爷的母亲也曾被郎银华护理过:“那时的评估很简单,现在细致多了。”
“这个职业,要把爱和责任倾注进去”
映着夕阳余晖,郎银华把评估表中的数据录入电脑系统,一天的工作接近尾声。
作为一项社会了解度不高的新职业,评估工作不被家属理解的情况时常发生。“最初评估时,有些家属会为了评估结果好一些、护理费用少一些而隐瞒老人病情。”郎银华说,其实这是对老人和家庭的不负责任,只有“读懂”每位老人,才能给他们最合适的照护。而一旦评估不准确,就会导致老人无法得到有效照护,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反而会加重家庭负担。
下班前,郎银华发布了一条朋友圈:“银杏叶的花语是坚韧和沉着……欢迎大家来驿站用银杏叶制作手工送给你牵挂的人。”配图是手工制作工具和提前收集的银杏叶。
驿站入口处有一面照片墙。包饺子、手工活动、文艺晚会、老年模特队……一张张照片定格了老人的笑颜。
看着窗外满眼秋色,郎银华向社工们回忆起自己因为家中老人需要照料而选择进入养老行业的故事。“做养老服务是凭良心的。家庭需要我们,社会也需要我们。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这个职业,要把爱和责任倾注进去。”她声音有力,眼里却写满了温柔。
(本报记者 王美莹 本报通讯员 高源)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王美莹、王斯敏 本报见习记者 赵家宁 本报通讯员 高源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