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明日凌晨发射 三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6个月
中国女航天员将实施首次出舱活动
10月14日下午,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通报此次任务有关情况。
据介绍,经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担任指令长。其中,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神十三将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会上表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他介绍称,与神舟十二号任务相比,神舟十三号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同: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届时中国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
明年年底完成三舱组合体建造
林西强透露,对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后,将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会上,他披露了后续空间站建造计划。
林西强表示,建造阶段共规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首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运送补给物资,为随后实施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做准备;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驻留期间,将先后发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建造。
此外他还透露,后续将择机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与空间站共轨长期独立飞行,开展巡天观测,短期停靠空间站进行补给和维护升级。
欢迎他国航天员进中国空间站
会上,林西强还回应了载人航天工程国际合作的问题。他表示,载人航天探索是人类共同的事业,离不开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家的航天机构,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空局等航天组织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
林西强透露,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将为开展包括航天员联合飞行在内的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提供更好的平台,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国家和地区提出了这方面的意愿。在航天员选拔训练方面,也已经开展了合作,比如,中国航天员曾赴俄罗斯参与训练。本次乘组中的航天员叶光富就曾于2016年参加过欧洲组织的洞穴实验,欧洲航天员也曾于2017年参加过中国组织的海上救生训练。
“对于其他国家的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展开国际合作,我们持欢迎态度,相信在中国空间站完成建造,进入运营与应用发展阶段后,大家将会看到其他国家的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的飞行。”他说。
空间站第六次飞行主要任务
1.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2.进行2至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作准备;
3.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4.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5.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航天员见面会
“中国人将第一次在太空中过春节”
14日下午,“神十三”飞行乘组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出席在酒泉举行的记者见面会。
翟志刚:不辜负祖国人民重托
简历显示,翟志刚,男,汉族,1966年出生,籍贯黑龙江龙江,中共党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专业技术少将军衔。1998年1月,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2008年9月,翟志刚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翟志刚说,“此次飞行最具挑战的任务是为期6个月的长期驻留,这对我们的身体心理提出更高要求。但请大家放心,我们乘组一定牢记初心使命,不辜负祖国人民重托,有信心也有能力坚决完成好这次飞行任务。”
王亚平:除夕夜将从太空送祝福
简历显示,王亚平,女,汉族,1980年出生,籍贯山东烟台,中共党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大校军衔。2013年6月,王亚平曾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
王亚平提到,这次飞行任务将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中过春节,“据我所知,工程部门给我们准备了春节大礼包。”王亚平表示,除夕夜他们会和大家一起守岁,要在第一时间把来自太空的祝福送给祖国。
叶光富:期待新角度览祖国河山
简历显示,叶光富,男,汉族,1980年出生,籍贯四川成都,中共党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
相比于翟志刚和王亚平,“新人”叶光富是首次进入太空。叶光富很高兴能够执行此次任务,“我非常期待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感受浩瀚太空,欣赏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饱览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
本版文/本报记者 李岩 统筹/刘晓雪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