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评先选优 把“网络投票”改成“网络监督”吧
在一些校园荣誉评选活动中,网络完全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个作用是“监督”而非“投票”。
“校园网络投票整治”再次受到关注。10月8日,贵州人大网公布了贵州省教育厅关于省第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53号建议的复文。对于人大代表们提出的“涉及学生(幼儿)个人荣誉的评选,原则上禁止采用面向社会的网络投票”等建议,贵州省教育厅称将认真研究建议内容,采纳建议中合理内容。
网络投票参与评选活动,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这几年经过规范整治,朋友圈里“拉票”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偶尔看到有人在朋友圈替孩子拉票,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对方在发朋友圈“吆喝”时有些心虚。太多人知道,为孩子“拉票”需要消耗朋友圈人情,而人情又是“高值易耗品”,在你看来举手之劳的点赞可能会通过你举手投足的机械转发,轻而易举地消耗了它。
回顾一下网络投票的兴起,与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不无关系。最初我们期待,网友的参与能够打破评比的圈层化,促使评选更公正。可实际上,社会网络投票滋生了太多乱象,有人对投票对象并不了解,碍于情面帮忙,有人则直接选择“人工刷票”作弊,使得投票缺乏真实性。更有甚者,个人信息被出售,“投票”成为某些平台的牟利工具。
具体在校园评先选优上,网络投票又能发挥多少作用呢?这类评选活动本身不具备公共性,可能很少有“无关”网友会打开网页客观投票,这样一来,网络票数的多少就更多取决于当事学生父母的网络资源。谁朋友圈的资源比较多,谁拉票的“脸皮”比较厚,谁网络“刷票”的渠道多,谁的网络营销能力比较强,谁的票数自然更多。如果是这样的投票,那与“公正公平”又有什么关系?
其实,在一些校园荣誉评选活动中,网络完全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个作用是“监督”而非“投票”。评选本身还是靠材料审核、专家评议等专业化方式,以及“圈层内”的有效投票,而评选活动圈层外的网友,则可以对公示的材料进行监督,一旦发现作假造假,及时通过网络渠道向主办方反馈。或许,这才是网络在校园评先选优活动中应该发挥的更靠谱的作用。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陈方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