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上海高校多措并举让垃圾分类“新时尚”变成“好习惯”

2021-10-09 10:10 中国新闻网   房家梁  阅读:643 

  中新网上海10月8日电 (记者 陈静)垃圾分类已成为上海新时尚,也是在沪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等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8日获悉,多所高校不断探索长效机制,开展创意创新,让“新时尚”变成“好习惯”。

  在复旦大学,记者看到了具备数据传输、共享功能的智能物联环卫垃圾箱。校方告诉记者,75组智能物联环卫垃圾箱,构成了覆盖四个校区的垃圾分类“物联网”。校方通过对设备位置、状态,投放次数与占比等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实现对分类、投放、收集、运输过程的全流程管理。

  学校引进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在垃圾压缩站安装消毒除臭环卫一体机。该套设备不仅可以通过雾气沉降杀灭干、湿垃圾表面,垃圾桶、地面等表面的细菌病毒,有效去除臭味,还可以通过高压冲洗龙头,用次氯酸消毒液对垃圾房地面地沟、外部场地渗透液等主动冲洗杀菌消毒除臭,大大改善了校园环境卫生。

“旧料别院”与周围的绿化、小景融为一体。 上海音乐学院供图 “旧料别院”与周围的绿化、小景融为一体。 上海音乐学院供图

  复旦大学不断探索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引入具备多项环保新技术的餐厨垃圾智能处理系统,实现了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校方告诉记者,初步统计,使用该系统后,全校餐厨垃圾产生量降低6%左右,源头减量效果显著。

  在上海音乐学院,集中投放点的垃圾厢房被称为“旧料别院”,成为师生拍照网红打卡点。记者步入“旧料别院”,空气中闻不到一丝异味,地面光可鉴人,“旧料别院”整体与周围的绿化、小景融为一体,回收再利用的轮胎被漆上不同颜色并镶嵌在周边建筑物墙体上,与休闲长廊的圆弧造型相得益彰。据介绍,零星维修剩余的木料块也不被浪费,它们在后勤工作人员的手中被组合起来,有的成为日常休憩的座椅,有的成为了屋檐的装饰。

  在“旧料别院”,记者了解到,这里有一个每天都有“好胃口”的大家伙,它“吞下去”的是臭气熏天的湿垃圾,产出营养丰富的“好宝贝”。它就是湿垃圾就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器,原本需要花钱送出去处理的湿垃圾,通过绿色、环保、节能的方式,经过粉碎、发酵,变身成养花、种草的有机肥。上海音乐学院方面介绍,自今年年初启用后,汾阳校区产生的湿垃圾全部由它消化处理。目前,零陵校区的湿垃圾处理项目预计在2022年1月投入使用。

  在同济大学,记者了解到,该校已全面引入两网融合“爱分类爱回收”垃圾分类服务,在校内教学区和生活区内共设置33台智能回收设备。数据显示,同济大学2020年已经完成825余吨的回收量,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大幅减少了后期垃圾外运的压力。去年,同济大学师生通过多重途径提现,结算金额达82余万元人民币。

  上海市教委方面8日表示,今年秋季学期“上海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监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整合了此间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效数据,实时反映高校垃圾产生量数据,为各高校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服务。

  上海市教委方面表示,将强化垃圾分类过程管理,进行更深层次的数据分析,以问题为导向,找准解决难点的突破口。上海还将开展垃圾分类课题研究。(完)

【编辑:房家梁】
17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