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看云南,生物多样性、文化多元性之花尽情绽放

2021-10-09 10:10 光明日报   岳川  阅读:329 

  看云南,生物多样性、文化多元性之花尽情绽放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文化】

  ●资料卡片

  云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西部和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国境线总长4061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递减,最高海拔为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主峰,高6740米;最低点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县南腊口与红河交汇处,海拔高度仅76.4米。地貌形态多样,西北高山纵谷、江河深切,较为破碎;中部高原面保留较为完整,形成主要的高山盆地——坝子;南部和东南部形成平坝与丘陵相间的喀斯特地貌。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南盘江六条大江构成云南的水文主脉。在六大水系之间,分布着滇池、洱海、抚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以及面积不等的众多水库和天然湖泊。

  1、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中的热点

  特殊的地理地貌形态、不同纬度的海拔高度,使云南形成了立体多样的气候带,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北温带)七种气候类型。云南处于全球36个“物种最丰富且备受威胁”的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中的“中国西山地”“东喜马拉雅”和“印缅地区”三大区域核心和交汇地带。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地理地貌形态以及特殊的地区区位,孕育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也是许多物种的起源地和分化中心,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之称。云南面积仅占全国的4.1%,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生物类群物种种数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相关统计显示,云南共记录了25434个物种,其中大型真菌2729种,占全国的56.9%;地衣1067种,占全国的60.4%;高等植物19333种,占全国的50.1%,有农作物及野生近源种近千种,是亚洲栽培稻、荞麦、茶、甘蔗等作物的起源中心和分化中心,其中巧家县的五针松、弥勒市的苣苔、漾濞县的漾濞槭等珍稀树种,世界范围内仅分布于云南;分布脊椎动物2273种,占全国的52.1%,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脊椎动物242种。此外,云南还拥有昆虫11000多种、淡水鱼类366种、鸟类776种,绿孔雀、怒江金丝猴、白掌长臂猿、天行长臂猿、亚洲象等均属全国仅有云南分布的物种。

  2、生物多样性造就文化多元性

  文化是人类在依附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创造、不断丰富又不断革新的人类活动总和。生物多样性是文化多元性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如果说地理环境与气候影响着物种群落的栖息,那么自然生态与群落生存方式则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即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类型形成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孕育了多彩多姿的文化多元性,也造就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经典范例。

  云南总人口(常住人口)为4720.9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数达1621.26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6%。除汉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彝、哈尼、白、傣等25个。其中,哈尼、白、傣、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基诺、德昂、独龙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

  从族源上讲,云南26个民族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三大族系,即氐羌系统民族,如彝、白、藏、纳西等民族;百越系统民族,如壮、傣、布依、水等民族;百濮系统民族,如佤、布朗、德昂等民族。生活在不同区域的民族在生产生活、社会组织、文学艺术、宗教礼仪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正是云南多样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种基因差异。在漫长的岁月中,无论居于高山还是深谷,无论处于平坝还是山巅,或者滨河依水而居,云南各民族人民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3、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生态文化启示

  我们用生活在热带雨林的傣族和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这两个例子来描述云南文化多元性与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属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136~1513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8.9~22.6℃。这里是中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拥有森林151.66万公顷,高等植物5000多种,脊椎动物762种,鸟类427种,哺乳动物108种,爬行动物74种,鱼类100种。此外,西双版纳还是世界稻作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世界茶叶的重点原产地之一。

  生活在热带雨林里的傣族千百年来创造了一整套适应雨林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这里的远古先民在采集经济中创造了古老的稻作文明,使得栽培水稻成为这里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与之相关联的水牛驯化与牛耕水田也应运而生。当地主要以竹楼干栏式建筑为主。这里盛产龙竹,粗大结实,可作房屋柱梁等框架;而茅草可遮风挡雨,且通透性极佳,从而增强房屋的居住舒适感。干栏式建筑既能避免与湿地直接接触以利于身体健康,又可防止虫蛇的侵扰与伤害。选用竹子、茅草作为建筑材料,正是傣族先民在生产实践中、在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作出的科学选择,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傣族竹楼干栏式建筑文化。

  除了物质、文化的形成与西双版纳的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休戚相关,傣族民族性格的形成和精神文化的创造也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直接相关。居住在坝区滨水的地方,使得当地人性格中多包含水一般的柔情,勤劳而善良,待人礼貌,强调和谐共生。正如傣族古老的谚语所言:“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傣族人民有强烈的山林崇拜观。在傣族传统知识系统里,保护森林、爱护大自然是必须恪守的,他们生活在原始热带雨林中,却绝不随随便便砍伐一棵树。每个村寨都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栽植一种专供柴薪使用的树种——铁刀木。傣族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创作灵感也源于自然,例如傣族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孔雀舞以及神话传说《召树屯与喃木诺娜》,皆源自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特有的珍稀物种绿孔雀。

  4、迪庆雪域高原的生态文化启示

  对比热带雨林与傣族文化,让我们再来看看迪庆藏族如何在滇西北雪域高原上坚韧、顽强地创造灿烂的藏族文化。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伸延部分南北纵向排列的横断山脉地区,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境内最高海拔为6740米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最低海拔为1486米的澜沧江河谷,较小范围内的巨大高差使得这里出现垂直气候和立体生态环境特征,而低纬度、高海拔使当地属于温带—寒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4.7~16.5℃。这里被称为“动植物王国”,高等植物达187科5000余种,其中30多种为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是世界著名花卉杜鹃、报春、龙胆、绿绒蒿等的分布中心;野生动物140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80多种,包括滇金丝猴、黑颈鹤、雪豹、林麝、棕熊等;境内共有草地900多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地约630万亩,是云南最大的天然牧场。

  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决定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类型。与西双版纳傣族人民一样,迪庆藏族人民祖祖辈辈在雪域高原生存与发展。因海拔高、气候冷,迪庆藏族人民以种植耐寒耐旱的青稞、燕麦、马铃薯为主,耕作方式源于高原地区的“二牛抬杠”。由于天然牧场面积广阔,畜牧业便成为农业中的主导产业,加之海拔和气候原因,牦牛成为畜牧业中的核心要素——相比之下,生活在西双版纳等地的水牛在迪庆高原根本无法生存,这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气候寒冷,脂肪消耗大,为御寒增加热量,当地藏族人民的主食以牛羊肉为主,同时因物产所限,吃青稞面、喝酥油茶成为基本饮食习惯——这明显有别于吃软米、喜酸辣的傣族饮食文化。

  因气温寒冷,建房盖屋御寒便成为生活在滇西北高原的首要功能需求,由此形成了迪庆藏族以木质框架结构和厚达一米多的夯土墙为主要特征的建筑文化。当地人民还把劳作与娱乐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了富有特色的建筑之歌——打吓嘎,即将有强烈音乐节奏感的夯土声与歌舞声融为一体,使本来艰辛的劳作变成愉悦的艺术体验。

  高山峡谷,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不畏艰苦,乐观生活,在雪域高原上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藏族文化。雪山、草甸、蓝天、碧湖、苍鹰……这些自然元素融为一体,因果循环,也融入人们的信仰。

  从上述两个地处不同自然环境、地理空间和生物群落的民族的生产生活及精神追求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相互依存:有了多样的生物,才有了多元的文化;生物多样性是文化多元性的基底,而文化多元性又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动力。

  多年来,云南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牢牢把握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的基本特征,坚持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在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文化多元共生共存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今天,云南各族人民继续瞄准“生态文明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努力将云南建成具有世界意义的绿色发展试验区。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是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瑰宝,是值得关注与续写的永恒话题。

  (作者:范建华,系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岳川】

5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