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的寒冷,与战斗一样残酷
走访抗美援朝纪念馆
1950年11月下旬,朝鲜长津湖,气温零下40摄氏度,簌簌白雪从天而降,大地被寒冰覆盖,撤退的美军警戒地摸索前进,突然,他们发现对面趴着一排排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这些穿着单薄棉衣的战士端着枪,每个人都保持着作战动作。可面对进犯的敌人,他们却没有开火。美军走近才发现:整连志愿军战士已被冻成一座座“冰雕”——这个场景出现在国庆档上映的电影《长津湖》中。
志愿军战士被冻成“冰雕”的画面,在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冰雪长津湖”场景中也有体现。“‘冰雪长津湖’以声光电的方式,再现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的长津湖战役的壮烈场景。通过蓝色的主色调和堆砌的冰雪,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场战役中,志愿军面对的主要敌人是寒冷,像炮弹一样可怕。”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抗美援朝研究专家张校瑛说。
据张校瑛介绍,志愿军第9兵团原本准备在辽阳、沈阳等地稍事休整并换装,但由于战况紧急,十几列火车仅在沈阳停留片刻便火速赶往朝鲜。“火车停留期间,东北后勤部看见这支入朝部队穿着如此单薄时非常吃惊,立即动员干部战士脱下身上的衣帽换给他们。但由于停车时间短,衣帽很多没来得及送上车。就这样,第9兵团大部分战士身着大檐帽、胶鞋和单薄的棉衣进入长津湖地区。”
“志愿军第9兵团的战士大多来自南方,对北方的天气不是很了解。”张校瑛说,而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战役进行期间,战区连降大雪,官兵们衣着单薄、粮弹缺乏、忍饥受冻,有的部队一两天只能吃上一顿结冰的高粱米饭,冻伤减员严重。此外,由于严寒的天气,志愿军部队配备的许多迫击炮无法使用、枪栓被冻无法击发,通信联络也极不畅通。”
参观过程中,讲解员高真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50年12月初,志愿军战士朱彦夫奉命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敌人血战三天三夜,全连仅他一人生还。“朱彦夫作战时受伤昏迷,残酷的战斗和恶劣的天气使其躯体受到严重伤害,经历47次手术、昏迷93天后,他的双手以及膝盖以下肢体被截去,左眼失明、右眼视力降至0.3。”2019年,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即便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志愿军还是完成了战略任务。记者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了解到:1950年11月27日,志愿军第9兵团在东线战区对美第10军发动的总攻势进行猛烈反击,于11月28日完成了对长津湖地区美军的分割包围,将美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一部包围于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等地;11月30日晚,志愿军第27军对新兴里美军第31团发起进攻;新兴里战斗胜利后,志愿军第9兵团针对东线之敌突围南撤的情况,采取了围追堵截战术,经过数日激战,给予美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一部歼灭性打击,打开了东线战局,保障了志愿军西线的侧后安全。
“纪念馆向社会征集抗美援朝时期文物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宋时轮的子女将他在抗美援朝时期使用的望远镜及卡宾枪捐献给了纪念馆。”张校瑛说。
除了“冰雪长津湖”,在抗美援朝纪念馆还有“激战云山城”“钢铁运输线”“无敌坑道”“鏖战上甘岭”等场景,分别从不同侧面再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光辉历史。
“纪念馆通过再现这些场景,展现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表达对烈士的无限缅怀。”张校瑛说。
(记者高爽)新华社沈阳10月7日电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