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4月,彭德怀率红军西路军抵达江西上犹营前驻扎。一天,彭德怀刚回到红三军团司令部,就叫通讯员小李把营前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宪祯、乡苏维埃主席何开扬等人请来,询问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彭德怀问道:“军田塅的田,分给群众,为什么没有人要呢?”何开扬告诉彭德怀:“那里老遭水灾和旱灾,群众不愿要。”接着,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原来,军田塅四面环山,地势低洼,那里只有一条水圳。一下雨,叶家山上的洪水将沙子、黄泥冲到河田里。天一晴,田里就裂开几寸宽的缝。老表说:“天晴一日田裂缝,落雨一阵一包脓。”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成,每亩也只能收二三百斤谷子;要是碰上旱涝年成就颗粒无收。有一年,下了一场暴雨,叶家山上倒了一个大崩岗,山洪卷着大批泥沙淤积了小山圳,洪水泛滥成灾,冲毁了田地房屋,群众遭了大殃。
彭德怀听完情况,风趣地问道:“难道你们区乡苏维埃干部就这样服服帖帖地听天由命吗?你们不会发动群众,修渠开圳,变水害为水利吗?”何开扬显得有点为难:“彭总,这可要挖掉十几亩田啊!”彭德怀爽朗地哈哈大笑起来:“老何,你算算看,损失十几亩,救出好几百亩,哪个合算呢?”大家一听,都笑了。
彭德怀接着说:“从前地主阶级没打倒,要修水圳,地主的田不让挖,穷人的田又太少,也很分散,修不成水圳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如今,我们是苏维埃政权,自己当家做主,我们应当积极引导群众,修好水利,争取多打粮食嘛。”区乡苏维埃干部坐不住了,表示要立即开会研究。彭德怀又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还是去实地考察研究吧。”
第二天,彭德怀穿着一件旧桐油袄子和苏维埃的干部来到军田塅里。他们一边仔细观察地形,一边讨论研究如何开发水圳。有的说在上边开,有的说在下边开,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彭德怀听完大家的意见后,说道:“你们看,这样行不?水圳就从这里笔直开过去,接通上犹江,加快水势流速,沙子就停不下来。再在水圳上面修几个沙渡,避开流沙,以保证水圳畅通。”他又指着那些被泥沙淤积的田说:“这些田荒了可惜,可以先种旱作物,以后再慢慢种上水稻。”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十分钦佩彭德怀的深谋远虑,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方案定下以后,彭德怀亲自带领红三军团官兵与苏区人民一道,顶风冒雪,不畏严寒,并肩奋战了20余天,把水圳修好,同时还加固了万潭的顶陂、中陂和脚陂等三大水陂工程。在水圳头大青石条上,彭德怀叫人刻了十个大字:“翻身谋利益,产业归工农。”
为了纪念彭德怀和红三军团的功德,当地人民把这条水圳命名为“红军渠”。(本文选自《回望峥嵘读初心——发生在赣州红土地上的经典革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