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14人150项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基础研究类近1/4

2021-10-02 10:07 中国新闻网   苏亦瑜  阅读:278 

  (中关村论坛)14人150项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基础研究类近1/4

  中新网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 陈杭)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5日揭晓,14位科学家、150项成果获奖。其中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数量较往年大幅增加,数量占比从9.7%提升至23.3%。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青年占32.7%。

  35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包括一等奖8项,二等奖27项;11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包括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104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一等奖35项,二等奖69项。

  邵峰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翟荟、赵永生、刘光慧、彭同华、潘湘斌、杨洋、印奇7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安德里亚·卡罗·费拉里、杰·姆·德·柯艾、马修·艾利克斯、罗伯特·维默尔—施魏因格鲁伯、安东尼、埃尔纳加·穆罕默德·海瑟姆6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据悉,获奖者围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的最高奖。获奖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在病原菌毒力机制、抗菌天然免疫、细胞焦亡以及肿瘤免疫领域做出了杰出的工作,开辟了炎症性细胞坏死研究的新方向,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旨在奖励具有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巨大潜力的青年科学家。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揭示了衰老的新机制及调控靶标,开发了干预衰老及相关疾病的原创核心技术。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永生,引领了有机纳米光子学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推动了有机激光材料在人造皮肤与下一代显示技术中的应用,发展了纳米光子学表征新技术并完成技术转化。

  同时,获奖者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印奇,打造了以原创AI深度学习框架、一体化AI生产力平台为核心的AI技术体系,其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智能设备、智慧建筑、智慧城市、智能物流等领域。获奖者北京天科合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彭同华,致力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究,带领团队建成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碳化硅衬底生产线。

  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大幅增加

  主办方表示,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数量较往年大幅增加,数量占比从9.7%提升至23.3%,在脑科学、单细胞组学、病毒学、云边协同、硅基光电子、低维材料等前沿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性和影响力。

  “脑网络组图谱绘制和验证及其应用研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蒋田仔等人突破传统脑图谱绘制的瓶颈,提出了“利用脑连接信息绘制脑图谱”的新思想,成功绘制出既具有更精细的脑区划分、又具有亚区解剖与功能连接模式的全新脑网络组图谱,比现有脑图谱精细4到5倍,为脑认知、脑疾病和类脑智能的研究提供新范式,得到国际同行广泛引用,被评价为“脑图谱绘制的新篇章”。

  “密集无线网络的云边协同理论与方法”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面对全场景下网络“巨容量、极低时延和自适应性”的性能需求,北京邮电大学彭木根等人提出了云边协同新理论,攻克了密集无线网络“架构适配难、性能分析难、资源协同难”的挑战,被国际同行评价为“首次揭示、新的网络架构、颠覆性、效率提升巨大”。基于该技术联合研发的国际首款商用5G云小站,满足了不同场景室内移动网络覆盖需求,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此外,获奖成果在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上率先实践,以自主创新实现关键领域战略性突破。

  其中,“高电压、高安全锂二次电池先进功能材料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电池性能的巨大需求,北京理工大学陈人杰等人实现了锂二次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的创新突破,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自主可控锂电池产业链,在智能手机、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科技产品中成功应用,提升了我国电池关键材料的核心竞争力,支撑了5G通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发展。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交直流高效集成与互联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裴玮等人实现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交直流集成与互联技术的重大突破,研制了高效、高功率密度的模块化能量路由器等核心设备与协同控制软件,成果应用在分布式能源、光伏电站、交直流微网等工程中,并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高精尖产业相关成果占88%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引擎驱动的高精尖产业创新能力厚积成势。高精尖产业相关获奖成果有132项,占比88%,以高精尖为代表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北京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核心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髋膝关节置换诊疗新技术的建立及推广应用”项目、“高性能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其中,清华大学与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突破了氢燃料电池低温冷启动、长寿命和高功率密度等关键技术,形成了氢燃料电池系统设计和测试体系,建立了国内首条万台级氢燃料电池系统自动化生产线,产品在北汽福田、宇通、中通等30余家整车企业推广应用,开启国产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历程,为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大战大考中发挥重要作用。获奖成果涉及新冠病毒感染机制研究、“北京健康宝”、AI辅助医学影像诊断、AI红外测温、AI识谣、新冠筛查系统等,在疫情防控各类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科技支撑。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肺癌/肺炎早诊早治的创新体系建设及推广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推想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宽等人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服务,通过分析完整的胸部CT医学影像,实现肺癌及新冠肺炎的早发现早诊断。开发的新冠筛查系统在武汉同济医院、中南医院、雷神山医院等上线使用,辅助医生快速诊断及量化评估,提高了疑似病例筛查、确诊病例诊断与疗效预后评价的速度,推动了“AI+医学影像”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

  各类创新人才先后涌现

  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北京市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更优创新生态,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有49人,占比32.7%,“80后”女性科技工作者曹娟、首位“90后”第一完成人张道宁等各类创新人才的涌现,彰显了创新力量的蓬勃朝气。

  “基于5G边缘云的强交互六自由度虚拟现实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凌宇智控科技有限公司“90后”张道宁等人,利用千兆宽带、5G移动网络高带宽低延时的特性,开发了声光电混合空间高精度定位技术、端云异步渲染技术,实现了VR/AR技术与5G的深度融合,成果相关定位技术和硬件产品已成功得到市场验证,推动了虚拟现实交互技术产业链完善和行业发展。(完) 【编辑:苏亦瑜】

1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