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少年蓝皮书:18.7%的小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曾遇到不良信息侵害

2021-10-01 10:09 中国新闻网   苏亦瑜  阅读:499 

  中新网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 李京泽)30日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的最新现状进行了报告,对疫情中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蓝皮书显示,18.7%的小学生和23.6%的初中生在观看视频时曾遇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蓝皮书指出,网络信息参差不齐诱发网络欺凌风险,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叛逆思想逐渐萌芽,未成年人受不良信息侵害的概率逐渐增加。从不良信息的接触渠道来看,调查发现,广告是为所有年龄层的未成年人带来最大风险的主要来源,占比最高,亟待相关部门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机制来帮助广大未成年人在碎片化植入的广告洪流中有效规避不良信息干扰。

  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群体,蓝皮书称,视频成为第二大不良信息接触渠道,分别有18.7%的小学生和23.6%的初中生在观看视频时曾遇到不良信息的侵害。而在高中生群体中,搜索则为31.5%的人带来了不好的经历体验,成为第二大不良信息接触渠道。

  蓝皮书显示,互联网已然成为中学生经常使用的学习工具。有40.1%的中学生认为获得知识变得容易了,29.9%的中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了很多新的技能,24.1%的中学生认为互联网使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很多课程和作业可以在网上进行。但在互联网成为他们学习工具的同时也要警惕这种方式带来的弊端,过度依赖网络学习也会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遇到问题不再自己独立思考,而是直接上网寻求现成的答案。比如有32.0%的学生认为自己更懒了,更加依赖网络,懒得自己想问题。

  根据蓝皮书,中学生的上网时长和频次有基本的控制,大部分还是将主要的上网时间控制在周末,并且大部分也在合理的时长内使用网络。但学生的自律性并不强,仅有25.0%的中学生可以在家长不在时忍住不上网,仅有18.2%的学生平时上网时间从来不会超过事先限定的时间。

  2019年3月,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推动下,主流短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也称“青少年模式”,从内容推送、观看时间、软件功能等多方面对应用进行了严格限制。但蓝皮书认为,在肯定该系统的同时,还需关注“青少年模式”缺乏强制性和吸引力的问题。

  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完) 【编辑:苏亦瑜】

4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