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圩牛会节起源于一个神奇美好的民间传说。
明弘治年间,白家集原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山村,村旁的东山脚下,有一白姓贫苦村民,育有一子,取名白犇。虽家境贫苦,但父慈子孝,也其乐融融。白犇十五岁那年,父母在同一天离世,白犇靠乡亲的帮助在东山上安葬了双亲。第二天后,白犇一人来到坟绕纸钱。突然,一头幼牛惨烈的哀嚎声从山后传来,他寻声赶去,发现一头小白牛的一条后腿卡在石缝中,一只灰狼正在向它发动攻击。白犇抄起木棍与狼搏斗,赶跑灰狼后,把伤痕累累的小白牛带回家,采来草药,悉心护理,从此与小白牛相依为命。几年后,白犇和白牛都出落得英俊潇洒,与众不同。
白犇带牛走村串户,靠给人耕地、拉碾为生。由于白犇忠厚诚实,白牛力大无比,他们干活从不偷奸躲懒,对家境贫寒的雇主,不收酬劳,只挣吃糊口,深受村民的欢迎。
白犇与牛的故事传到了邻近的李家渡,该镇一位李姓员外知晓后,为白犇的孝心、忠诚、善良所感动,便叫管家联系白犇到他家打长工。打工三年整,员外很称心,有心将自己十八芳龄的独女许配给他,并亲赴白家圩考察提亲。当李员外说出要把女儿许配给他时,白犇顿时惊得面红耳赤,不知所措。正在此时,身边的白牛竟用犄角轻轻地顶了白犇几下,白犇回头一望,只见白牛连连点头,心有灵犀的白犇便腼腆地应承。当李员外提出要白犇和牛入赘李家时,白犇心中不愿,再看白牛时,白牛将头撇向一边,牛蹄狠狠刨地,白犇便拒绝了李员外入赘的要求。李员外权衡利弊后,觉得只要爱女终身有靠就行,当即就请来了白家集的族长,定下了这门婚事。随即,白犇和李家千金交换了“八字”,婚期定在当年八月初二。李员外还出资在东山脚下,折掉白犇的破房,重建一幢新房。
八月初二,白犇新家张灯结彩,贺客盈门。当迎新的花轿刚一落地时,屋旁的白牛突然四蹄腾空,一声长啸,接着,就看见四周山上跑下来很多牛,汇聚在东山脚下欢腾起舞。看得众人好一阵才回过神来,随即爆发出阵阵叫好声。群牛相聚,共贺良缘。白犇激动万分地把白牛的脑袋紧紧地拥入怀中……
群牛贺婚的奇事,轰动了四乡八邻,人们赞叹:自古忠孝结善果,勤劳赢得福满堂。为纪念八月初二这一感人的日子,自此白家圩东山脚下逐步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交易市场,直至今天的“牛会节”。
“牛会节”火爆时,方圆百里的牛贩都会牵着牛来赶节。进行牛的交易,并评出当年“牛王”、“牛后”进行巡回表演。
白圩乡的“牛会节”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为了传承保护“牛会节”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乡政府每年出资,在八月初二前后,组织为期四天的“牛会节”,除了进行牛的交易外,还进行奔牛比赛、牛选美、文艺演出和巡游表演。“牛会节”上牛气冲天,比赛现场执闹非凡。
这正是:鉴古观今惠农政策人称快,承前启后社会发展牛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