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泊洼的今天——天津市静海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天津静海区的团泊洼,曾因诗人郭小川的那首《团泊洼的秋天》而广为人知。
沧桑巨变。昔日一片荒野滩涂的团泊洼,如今已是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润泽滋养着这里的土地和百姓。
经济日报记者近日来到静海,走进团泊洼,探寻它的变迁奥秘。
冲出钢铁围城
静海区曾因环境问题频发,“散乱污”企业多等环保旧账成为舆论热点。
2017年,中央第一轮环保督察期间,静海区以“钢铁围城”为代表的诸多环境问题被点名,为粗放式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
2020年,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再次对静海区全面“体检”。这次被指出的环境问题,严重程度明显降低、数量明显减少,一些做法还得到了督察组的认可。
变化何以如此显著?探寻“生态筑基”之路的背后,是静海人“绿色决定生死”的共识。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静海区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归结起来算政治账。大力实施“静海干净工程”三年专项行动,以政治生态干净保障环境生态干净。
静海有个大邱庄。在经历一段畸形的高速发展之后,大邱庄产业结构偏重偏旧、产业发展空间局促、区域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不回避矛盾,啃最硬的‘骨头’。”大邱庄镇党委书记高志对记者说,要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蓄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守护好宝贵的生态资源。
走进位于工业园区内的天津源泰德润钢管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生产线蒸汽升腾,经过高频焊接、管材切割、层层打磨,加紧生产的方矩管出炉下线。
“环保风暴”之下,源泰德润加快转型升级,2018年新增设了智能化污水处理设施,去年又上了国内最先进的焊接设备。“钢管企业的转型升级的确很难,但面对环境治理成本高、产业发展空间局促等发展瓶颈,淘汰落后产能、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必由之路。”公司董事长高树成告诉记者。
近年来,大邱庄镇关停取缔了近30家“散乱污”企业,腾出的市场空间由环保达标、技术先进的企业填补,实现了产业由“黑色”向“绿色”的转变。
在国内唯一一家千万吨级焊接钢管制造企业——天津友发钢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每条生产线均基本实现了智能化、清洁化。友发累计投入6亿元用于环保治理;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掌握专利技术发明50余项。去年12月份,友发实现在上交所上市。
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这只是“工业突围”的基础。要彻底啃下这块“硬骨头”,迈向高质量发展,还要打造新的产业高地。
打造生态绿颜
2020年,规划面积16.8平方公里的中德天津大邱庄生态城进入全面开发阶段。继中新天津生态城后,津门又一座生态城正悄然崛起。
“规划理念上,两个生态城一脉相承。”大邱庄生态城发展建设管理局局长刘文闯告诉记者,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地区指标体系,中德天津大邱庄生态城形成了20项指导生态城全生命周期的指标体系。生态城依托大邱庄工业区,结合已有钢铁制品产业,以绿色建筑、新能源、医疗器械、新材料、节能环保、包装为六大方向,逐步促进产业链延伸,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刘洋,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笑言每天的工作就是“搭积木”。
在天津现代建筑产业园的装配式建筑车间,墙体、楼梯、楼板等装配式预制构件全部实现流水线作业。
2017年1月份,装配式建筑产业创新联盟在静海成立。两年后,天津现代建筑产业园获批设立,近20家装配式建筑企业落户。去年9月份,天津现代建筑产业园成为国家级园区类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借助生态优势,静海区还瞄准“大健康”,发展医疗、教育、体育、康养四大主导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对第一次来团泊西区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选址记忆犹新。当时的团泊西区,到处都是水洼地,就连汽车也难开进来,“我当时是提着鞋、光着脚走进了这片洼地”。
张伯礼表示:“一个中医药大学就应该像个大植物园。我就是看中了这片洼地的生态原真性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看好美丽的团泊湖。”
行走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的百亩“药山”,480种药用植物郁郁葱葱,药花绚烂绽放,满山药香扑鼻。静海人尝到由黑变绿的甜头。
掘金城市矿山
子牙河畔,是旧时静海的水运码头。30多年前,当地人走南闯北,从收来的废铜烂铁中发现了商机,在废电线、旧家电里“淘金”,搞起了作坊式废旧家电拆解。谁也没料到,这成了静海循环经济的起点。
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国家级开发区,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独一份。
近年来,他们实行“圈区管理”,强化环境约束;淘汰落后生产力,解决小散乱问题;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打造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布局全产业链条……从小散乱的作坊到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子牙河水见证了静海的新旧变迁。
在格林美(天津)城市矿产循环产业发展公司,行政人事经理朱鹏云向记者介绍,报废汽车是再生资源的富矿,格林美总投资12亿元,延展报废汽车拆解加工及废五金拆解等产业。
不仅是格林美,走进子牙园区内的一个个拆解加工厂区,看不见扬尘,听不到噪音。园区每年可消化150万吨废旧机电、废弃电器、报废汽车、废塑料,为下游企业提供再生铜、铝、铁等资源。
据了解,园区年处理150万吨再生资源,每年能节约524万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166万吨、二氧化硫10万吨,节约石油180万吨。
修复水系湿地
站在团泊湖北岸放眼望去,独流减河静静地流淌。这里上通白洋淀大清河水系,下达滨海湿地,最终汇入渤海海域,是“白洋淀—独流减河—北大港湿地—渤海湾”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静海恰好位处这条中轴线上。根据《天津市生态功能区划》,团泊湿地与天津北部的大黄堡和七里海自然湿地遥相呼应,与雄安新区、滨海新区水系相通,成为雄滨走廊上重要的生态节点。
对标雄安新区白洋淀保护修复标准,静海区持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57.83平方公里土地划入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至今,静海区完成生态补水4.7亿立方米,持续开展绿化造林工程。
而今,团泊湖被确定为天津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列入了“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名录”,被誉为“京津之肺”。
通过实施水系治理、退化湿地修复、退渔还湿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湿地生态涵养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步恢复。如今,白鹳、黑鹳、天鹅、鸳鸯、白鹭等164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
良好的生态带来的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每年4月,在林海内举办盛大的“海棠文化节”,吸引众多市民游玩观赏。从黑龙港河畔的农场,到千米路上的天鹰农庄,再到林海园区内的中延杏鲍菇基地,林下经济迅速发展,林地食用菌、散养禽、蔬菜等成为林海示范区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一湖澄澈、层林叠翠,构建起“东湖西林”的生态格局,不仅浸润着整个津城,也筑起静海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座。
静海区委书记蔺雪峰表示:“我们将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助推天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静海新作为。”(经济日报记者 武自然 ) 【编辑:王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