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宁德9月20日电 (叶茂 郑文敏 甘叶斌)在福建宁德市周宁县李墩镇境内的六浦溪、吾东溪、芹溪,碧绿清透。沿岸柔柳摇曳,天蓝水清,俨然一幅洇开的生态水墨画。“我们都是喝着六浦溪水长大的。”东山村村民叶寿堂说,这两年,“母亲河”的水越来越清澈,溪两岸越建越漂亮。
山城周宁县,素有“高山明珠”之称,境内水系发达,有大小溪流54条。然而,受沿岸种养业发展、居民生活垃圾倾倒以及生活污水直排等诸多因素影响,一些河流渐渐失去了本来的颜色。
图为屏南县北墘村雨廊一角。 甘叶斌 供图如何让周宁河清水秀?2017年伊始,周宁县以列入水源涵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契机,围绕全域治水,分三年安排水治理专项经费1亿元,从东洋溪、六浦溪等主要流域入手,从流经景区景点、重点村镇的重要流域入手,逐步向全县延伸覆盖,让全县大小河流可赏、可游、可饮用、可养生。
为健全机制,周宁县相继出台《周宁县全面推进“河长制”工程暨农村改厕改水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周宁县全面推进河长制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由县至村指定第一河长、河长、村级管理员,并明确管理河段,建立“一河一档”,实行“一河一策”。
每天一大早,李墩镇际头村村民陈贻贡走出家门,来到离家不远的际头溪,开始了又一次的巡逻。“现在水清澈了,村民们都很高兴。作为‘民间河长’,把干净整洁的现状保持下去,我义不容辞。”陈贻贡说,现在际头村人人都是“民间河长”。
在“河长制”的基础上,际头村聘请两名村里的老党员和热心村民担任“民间河长”,每天对村庄河道进行巡视,劝导不文明行为,并向村民宣传治水理念。在周宁,像陈贻贡这样的“民间河长”共有142名。
好生态,也为当地乡村发展带来好“钱”景。每逢夏日,来自各地的游客在际头村捕鱼、泼水、坐竹排,开启“水上大作战”,淋漓尽享狂欢的酷爽。“如今最多一天游客可达2000人。”际头村党支部书记陈树根说。
随着游客的增多,许多村民纷纷在家门口开起农家乐、便利店……“未治水之前,卖光饼要到城关去推销,一天下来收益一般。”际头光饼店老板陈贻张说,如今得益于治水,刚出炉的光饼一会便销售一空;最多时一天可销售近2000块光饼,纯收入就有1000多元。
图为屏南县棠口村秀丽山水引游人。 甘叶斌 供图全域治水一幕,同样在宁德市屏南县上演。一大早,在屏南县代溪镇北墘村莒溪,52岁的吴积城照例行走在河边开展河道巡查。
“莒溪是家乡的‘母亲河’,承载着许多儿时的美好记忆。”吴积城笑着说,从被聘任为村的河道专管员,莒溪的日常保洁及“四乱”巡查等重任,都落在了肩头。
自“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代溪镇推进莒溪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沿溪修建仿古护栏、风雨廊等,河流重新焕发生机;把河流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以“酒”为媒,着力打造黄酒特色小镇,打响乡村旅游新品牌。
如今,漫步在北墘村,古朴的酒坊林立、酒旗飘扬,水碓房、水车、廊桥、矴步相连,柽树、老柿、花花草草点缀其间,美景中伴着醇厚酒香。“代溪镇还将完善‘河长制’工作机制,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绿色生态家园,真正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代溪镇统战委员郑德伟表示。
地处福建东北部的宁德市,依山面海、水系发达、溪流密布,全市流域总面积1.19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87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8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条。
“十三五”期间,宁德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累计治理河道长度585km,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02万亩;出台《宁德市河湖长制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完成市、县两级河长制信息平台建设,并实现与省级平台对接,巡河App全面推广普及。
宁德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将全面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重要江河湖泊生态基流得到保障,河湖重要断面水质持续达标,水土保持稳步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强化,水生态文明水平进一步提升。(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