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9月16日电 (钟旖 李立)在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复建村,有一个年产值不足百万元的加工厂,当地村民都叫它“石榴籽之家”。这个厂主要加工销售当地的苕粉等农产品,和石榴籽搭上关系,主要是这里每天都讲述着傣、彝、苗、汉等民族大团结的故事。
记者16日获悉,这个厂子是重庆市江津区民族团结促进会2021年资金支助的对象之一,不仅解决当地21户少数民族村民的农副产品销路,还带动100多村民就近就业。
江津区目前居住有3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万余人,包括户籍人口7800余人、流动人口3000余人。多年来,该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努力打造具有江津特色的民族工作成果,持续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
让少数民族同胞进得来、留得住、富得起、融得好,需要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在江津,类似白沙镇复建村“石榴籽之家”的厂子还有很多,当地有50多个在基层村社建立的“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载体,20多个设立在少数民族同胞较为集中社区、学校的民族工作室,4个少数民族维权服务站,以及350多个各级各族群众志愿者……
图为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复建村农副产品加工厂。 江津区委统战部供图记者了解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江津区把少数民族困难群众放在首位,以“民族团结+”的工作思路,积极整合少数民族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对贫困村和乡村振兴试点镇的相关基础设施进行重点帮扶,累计实施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项目30个,旅游项目10余个,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累计惠及基层群众超10万余人。比如在少数民族同胞较多的镇村探索推行“村集体+强村公司+家庭农场或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吴滩镇回族姑娘李海梅带领村民种植无公害蔬菜1万多亩,生活越过越红火。
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既要有内生动力,也需外在助力。江津区还推动部门、单位和企业分别与少数民族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重庆祥瑞集团、嘉峰集团等主动参与“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增收帮扶行动计划”等活动,助力富硒农产品走进西部农博会等平台,民主党派、工商联、乡贤等统战力量也支持民族乡村发展,2020年底,江津区15个市级贫困村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2442元。(完)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