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用科学 造方舟

2021-09-08 10:07 中国青年报   房家梁  阅读:3920 

  用科学 造方舟

  在非洲,科学家正在试图挽救北方白犀牛。

  被寄予厚望的,是一批白犀牛卵子。它们2019年前从非洲肯尼亚送往欧洲,与多年前采集的犀牛精子体外受精,培育“试管犀牛”。截至2021年4月,国际科学家和兽医组成的团队已人工培育成功9个北方白犀牛胚胎,未来,这些胚胎将运回肯尼亚,植入代孕母亲的体内。

  如果一切顺利,16个月后,人类即将见证第一支试管北方白犀牛出生。对于那些关心犀牛的人来说,这绝对是值得庆祝的好消息,毕竟,早在2008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就宣布,北方白犀牛在野外已经灭绝。

  卵子来自21岁的法图和35岁的纳金,这两只世界上最后的白犀牛,均是雌性。它们生活在非洲肯尼亚的奥尔佩杰塔自然保护区,被警报器、瞭望塔、栅栏、无人机、警犬和24小时警卫等重重保护。假如它们身体健康,未来将照看“试管犀牛”成长。

  北方白犀牛在非洲东部和中部生活,块头大,智商高,脾气温和。在人类未登场前,那些体型大、繁殖率低的动物,曾在地球占据主导地位。

  如果没有人类的谋杀,北方白犀牛这一亚种或许能继续自然繁衍。但全副武装的盗猎者会开着直升机追踪,逮到白犀牛后,趁它没死,用油锯割下带有皮肉甚至半张脸的犀牛角。

  这些犀牛角被销售到许多地方。从成分上看,犀牛角和人们的手指甲一样,由角蛋白组成。但有些人固执地认为,犀牛角可以用作中药材。还有盗猎者把犀牛角制成工艺品、配刀装饰,象征拥有者的身份地位。

  如今,一群人犯下的错误正在由另一群人弥补。感谢科学家的守护,让这些濒危物种的命运,得以延续。

  2021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IUCN评估的138374个物种中,38543个物种面临灭绝威胁。而在2018年更新发布的名录中,濒临灭绝的物种数量为26840个。从数据看,越来越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机。

  为那些濒危动物造一艘渡过危机的诺亚方舟的任务,落在科学家身上。英国什罗普郡的农场里,53岁的赛马繁育公司老板,准备转行,计划搜集5000万份全世界濒危动物的DNA,每种动物至少搜集50份DNA样本。如果某种动物灭绝,这些冷冻在液氮储存罐的DNA可以通过克隆等手段,重新回到地球。

  他把这个疯狂的想法告诉英国一家动物园,希望采集园区内珍稀动物的基因。动物园回复,“换作以前,我们会觉得这个想法过于疯狂,有违道德准则,但时至今日,哪怕能立刻克隆成功,都有点来不及拯救濒危动物了。我们同意!”

  如今,他已经成功搜集了远东豹、黑犀牛、山鸡蛙等动物的DNA样本。最新困扰他的难题是,如何搜集一些特殊体型的动物DNA。比如,和铜钱一般大小的世界最小哺乳动物泰国猪鼻蝙蝠,以及身长接近12层住宅楼的蓝鲸。

  同样让科学家挠破头皮的,还有加州秃鹰。身为北美洲大陆最大的鸟类,加州秃鹰每隔一年产一枚蛋,只有这枚蛋遭遇不测时,才会再生一枚。为了让加州秃鹰多生点娃,科学家想出了“偷蛋”的办法,取走第一枚蛋人工养育,让秃鹰妈妈再生一胎。

  催生还不够,科学家还得帮秃鹰养娃。就像游乐园里那些穿着熊猫外套的工作人员一样,科学家双手套上成年秃鹰手偶,假装秃鹰妈妈给小鹰喂食,教它清理羽毛、清洁鸟巢、捕食,甚至要给小鹰立规矩:吃饭要让成年鸟先吃,幼鸟后吃,更重要的是,学会远离人类。

  在人类关照下长大的秃鹰,经常飞去私人庭院里闲逛,把天线、床垫当成玩具,有的甚至喜欢和滑翔爱好者混在一起。科学家只好把这些亲近人类的小鹰们关禁闭,短则4天,长达1年。在漫长的育鹰行动中,加州秃鹰已经从1987年的27只,壮大至2020年的504只。

  保育措施还能根据不同物种的习性私人定制。鸮鹦鹉祖籍在新西兰,却不得不和天敌猫、白鼬、老鼠争抢地盘,实在抢不赢,人们把鸮鹦鹉抓到没有天敌的小岛上,享受岛主的待遇:摄像头和防鼠陷阱贴身保护鸮鹦鹉,还配食物和加热地毯。

  还有人给濒危动物编撰家谱。上世纪30年代,每一头欧洲野牛都有自己的档案,记录血统、谱系,再根据谱系,选取合适的野牛优生优育。还有人曾办培训班,开课教授黑足鼬重返野外,课程包括捕食、接受天敌恐吓等。

  好消息是,在这些努力下,一些动物的濒危级别降级了。凝结了数代科学家工作成果的大熊猫,宣布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野外种群数量有1800多只。这并不代表着熊猫保护的措施会相应减少,而是过往成功的保育经验,将帮助大熊猫群体越来越壮大。

  或许有一天,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能成为现实。人类带上地球上所有物种的DNA,搭乘飞船,降落到多少光年之外的另一个星球上。至少,为应对末日来临而修建的种子库已经准备妥当。

  距离北极点1000公里外的一处山洞里,约1亿颗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作物种子被保存在挪威零下18摄氏度的地窖里。这个地窖足够安全,能抵挡地震、原子弹爆炸,恪尽职守的北极熊是守卫种子的“巡逻员”。

  如果不出意外,小麦、大麦和豌豆将在这里冬眠上千年,而生存能力最强的高粱,能存放1.95万年。

  魏晞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房家梁】

6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