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成都闹市街头“77岁”钟表老店:见证行业兴衰 守护“流淌的时间”

2021-09-07 14:52 中国新闻网   王诗尧  阅读:1189 

  中新网成都9月1日电 题:成都闹市街头“77岁”钟表老店:见证行业兴衰 守护“流淌的时间”

  作者 陈静 贺劭清

  带上眼镜,小心翼翼地打开后表盖,更换电池,一一复原后再对着不远处的标准钟核对时间,最后用绒布将表盘擦拭干净……只见女钟表维修师刘泽芳手中的工具快速变化,从扳手、镊子再到螺丝刀。不到五分钟的时间,一块“停滞”的石英表在她的手中“焕发新生”。

钟表店内的货柜顶层最右侧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三五”牌座钟。 陈静 摄 钟表店内的货柜顶层最右侧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三五”牌座钟。 陈静 摄

  刘泽芳所在的钟表店临近成都繁华的太古里商圈,这是一家有着77年历史的钟表老店。店里的第一代钟表维修师谢兰皋生于1923年,13岁开始跟着老师傅学艺,20岁时在原南打金街97号(现红星路四段172号)一栋二层高的木质阁楼开店实现了他的钟表梦。1981年,他的儿子谢实明接过修表手艺,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个体工商户,店里至今还陈列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成都市东城区颁发的“优秀青年个体户”奖牌。

  “开店以来,我们几乎年年都被评为先进,还有很多奖牌放在家里。”刘泽芳是店里的第三代钟表维修师。1984年,20岁的她经人介绍与谢实明结婚,也因此与钟表结缘。在工作台的玻璃板下,压着他们俩1997年考取的“成都市钟表维修人员培训合格证”。“现在成都有这个证件的老师傅可能不多了。当时要考理论也要考实践,考过后每年还要审核,就像医师的职业资格证一样。”

刘泽芳正在工作中。 陈静 摄 刘泽芳正在工作中。 陈静 摄

  2001年,成都旧城改造,钟表店便从成都红星路搬到了三圣街。虽然位置变了,但店里至今还保存了许多曾经的痕迹。店名的“准时”二字源于第一代钟表师,寓意“修钟表走时准、取件准时”;上世纪七十年代留下的一台“三五”牌座钟成了店里橱窗顶部的装饰品之一;工作台上的铝制饭盒里乘放着扳手、镊子、剪刀、毛刷、放大镜、不同尺寸的螺丝刀。“这些工具大部分都是老师傅传下来的,有的已经买不到了。”

  这家钟表店的“镇店之宝”是四台2米高左右的落地钟,这类产品在上个世纪曾经风行一时,如今已十分少见。第一代钟表师谢兰皋的核心手艺之一就是修座钟,常常需要提着工具箱“上门服务”。刘泽芳也曾学习这门手艺,但她已经至少5年没修过落地钟了。“每一代师傅接触的钟表产品都不同,这也是钟表流行趋势的变化。现在用落地钟的人少了,主要是帮老客户做维护保养,每次到客户家中将机芯取回店里处理后再送回去安装。”

刘泽芳所工作的钟表老店。 陈静 摄 刘泽芳所工作的钟表老店。 陈静 摄

  “刚开始接触这个手艺时,我还年轻坐不住,心里想着宁愿到处跑去卖报纸。后来慢慢就习惯了,坐下来心就静了。这么多年,这个手艺也把人的性格磨得随和、不浮躁了。”回忆30多年前学艺的场景,刘泽芳不由得提高了声调,露出自豪的神情。她的“修表之路”从学会维修需要上发条的闹钟开始,后来慢慢接触上海表,并逐渐对各种产品熟悉起来。从业37年来,经过刘泽芳手维修的钟表已超过万件。

  如今这家钟表老店的顾客虽不及全盛时期,但仍有许多老顾客前来保养维修钟表。在刘泽芳眼中,手艺人最需要做的是踏踏实实做好手中的活计,只要用真心对待顾客,新顾客也会变成老顾客。

刘泽芳用了近20年的标准钟。 陈静 摄 刘泽芳用了近20年的标准钟。 陈静 摄

  “我早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这个店我也不知道会开到什么时候,就开到我想退休的那一天吧。虽然现在是电子化的时代,但机械表在国外已经有几百年历史,这个手艺肯定不会被淘汰。”看着柜台上用了近20年的标准钟,刘泽芳笃定地说。(完)

【编辑:王诗尧】
25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