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海口9月2日电 题:“草专家”刘国道:老百姓说“好”是对科研工作者的最高评价
记者黄艺
“老百姓说好,才是对科研工作者最高的评价。”近日热带牧草专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道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
足迹遍布69个热带国家,发现中国特有莎草科新物种6个,发表重要论文100多篇,主编出版28部专著,成果惠及海内外热带地区农民……刘国道40年研究的成果丰硕。
1981年,18岁的刘国道从云南考入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开始了与热带牧草研究的“不解之缘”。毕业后他继续扎根海南,深入乡野田园、热带雨林收集热带牧草种质资源,全面梳理海南的饲用植物,曾创造过连续38天野外作业记录。
2007年,刘国道在云南红河州屏边鉴定采集到的植物。 热科院供图回忆那段时光,最令刘国道印象深刻的是五指山内的蚂蝗。“五指山内有个山谷,在那个地方没有人敢站一分钟,站一分钟可能全身都是蚂蝗。”有一次,因小河涨水,出山的路被切断,刘国道和同事就在山洞里过了一夜。此外,山内黎族同胞用于捕猎用的“拉线粉枪”和“山猪夹”也是科研人员潜在的威胁,稍不小心就可能受伤。
刘国道的脚步不限于琼岛,更遍布中国南方10省区(含西藏墨脱、波密、察隅)和东南亚、非洲、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南太平洋国共计69个热带国家。
刘国道告诉记者,科考人员在西藏等山区行走,要小心泥石流和从山中掉落的滚石;在非洲,不仅有可怕的狮子和毒蛇,也面临着疟疾等疾病的威胁;在一些战乱的国家地区,则要警惕武装袭击……有一次,在三沙考察,他和同事坐的船被海浪打翻,团队人员在海面上漂浮了四十多分钟,幸被救援船救出,而在同一天,他所认识的两名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在西藏遭遇车祸,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科学研究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与危险。
凭借着坚持和勤奋,刘国道和他的研究团队收集热带牧草种质资源15320份,标本8000余份,构建了热带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平台,使我国热带牧草种质资源保存量居世界第三;命名并在国际上发表中国特有新物种6个;选育国审牧草新品种31个,新品种权2个,新品种的推广推动了南方草业发展。
刘国道的研究成果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主持滇桂黔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构建了“果上山-草盖地-藤盖石-畜吃草-粪还田”的综合治理模式和“林(果)-草-畜复合生产模式”,让昔日的石质荒山被“绿毯”覆盖,使当地农户收入提高2-3倍。
在东南亚,他提出“视草为作物”,小规模设施养殖的小农户畜牧业发展模式,并通过热研4号王草的推广,实践之;在非洲,他极力推广木薯新品种、新技术,助力木薯全产业链升级;在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提出引入豆科牧草,改良放牧草地,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为当地的减贫事业和中国农业“走出去”作出了贡献。
当问及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成就时,刘国道谈起了一件难忘的往事。曾有一次,团队种植的试验品被农民偷摘,令他苦恼不已,一位外国专家指出:“老百姓觉得东西好才会拿走,应该感到高兴。”这句话令他豁然开朗并铭记于心。刘国道表示,对科研工作人来说,老百姓说“好”才是最高的评价,证明研究有成果,应该为之更加努力。(完)
【编辑:李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