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老建筑“蝶变”新业态 承“旧”而“立”为城市“留根”

2021-09-06 10:08 中国新闻网   李玉素  阅读:2052 

  中新网西安9月5日电 题:老建筑“蝶变”新业态 承“旧”而“立”为城市“留根”

  中新网记者 党田野 张一辰

  中午时分,65岁的孙玉琴带着小孙子来到位于西安城北的“大华·1935”商业园区散步。走在由老厂房改造的现代商场中,孙玉琴指着随处可见的老照片和工业设施,对孩子讲述着这个国营老厂“前世今生”。

  始建于1935年的大华纱厂,是西安最早的现代纺织企业。岁月更迭,曾经热闹的老纱厂,逐渐退出时代舞台,成为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在建筑师的改造下,老纱厂将曾经的建筑风貌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并成为融合时尚、美食、休闲、娱乐等城市综合消费的跨界文化商业体。“不甘寂寞”的老纱厂“返聘上岗”,焕发“新活力”。

改造后的建国门老菜场,每天吸引着不少年轻人前来拍照“打卡”。 张一辰 摄 改造后的建国门老菜场,每天吸引着不少年轻人前来拍照“打卡”。 张一辰 摄

  “当时听说老纱厂要拆,我们这些老邻居特别不舍得,它不光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也承载着我们的记忆。”孙玉琴称,看着大华纱厂再次热闹起来,老人们都觉得年轻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老建筑往往会为新建筑所取代。与此同时,附近民众对居住环境变化产生的不适应,也成为了城市更新中的“阵痛”。近年来,随着建设观念的转变,内地不少城市开始尝试保持老建筑外观、改造内部空间的“有机更新”模式。

  位于西安老城区的建国门老菜场,见证了年轻人与市井街区的和解。改造工程在保留老菜场原有烟火气的前提下,在老厂房上增加了电梯、天台酒吧、艺术展区等设施。时尚和市井,两种风格在老菜场里相映成趣。这个具有潮流和艺术元素的市井文化创意街区,每天吸引着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在陕西布局建设包括军工、能源、纺织等领域的产业基地。不同历史期留下的工业遗产,既是此间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见证,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面对工业遗产“去锈”的问题,西安市官方表示,将遵循“保护为主,以用促保;夯实机制,协同合作;明确路径,多方保障;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

  “这种很有年代感的建筑,能让我读懂城市的发展,体验父母那一辈的生活、工作环境。”西安大学生凌展飞告诉记者,与仿古建筑相比,老建筑更让人亲近。斑驳的墙壁和角落的老物件,仿佛向人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老街坊宋芳对这种“守旧”的改造很满意,街道两旁还是红砖白墙,菜场里吆喝声依旧热闹。“比起到超市看价签选菜,我还是更喜欢在这里讨价还价,买卖双方都习惯这种沟通方式。”宋芳笑称,老菜场虽然变“洋气”了,却仍“接地气”。

  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张瑞林在老菜场街区开了一家餐饮店。复古的装修风格,让小店不乏前来拍照、消费的顾客。“街区老不代表没有购买力,随着配套设施的完善,来此投资开店的人也多了起来。”张瑞林认为,此间商业已初具规模,大量客流也让老菜场街区人气持续升温。这种老楼新店的商业模式,或许会鼓励更多老建筑“拥抱”轻改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昊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筑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产物,更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对于具有特定功能、文化、审美价值的老建筑,在改造过程中,当充分了解老建筑的场所精神与居民意愿,从而确保城市建成遗产的再利用和群体记忆的保留,让人与建筑产生情感共鸣。(完)

【编辑:李玉素】
9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