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海东部农区: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1-09-06 10:08 中国新闻网   朱延静  阅读:3859 

  中新网西宁9月5日电 题:青海东部农区: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作者 祁玲静 张添福

  红玛瑙般的“仙女果”挂满枝头,吸引游客采摘游玩;“小土豆”通过电商平台线上销售;“富硒蒜”延伸产业链打造品牌……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海东市乐都区,立足特色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新引擎。

  “仙女果”绿化、致富两不误

  日前,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高家湾村紧靠109国道南面的山坡上,近千亩“仙女果”迎来了丰收季。一颗颗红玛瑙般的“仙女果”挂满枝头,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采摘游玩,这也让种植户的脸上挂满了收获的喜悦和幸福。

  “我们的‘仙女果’还有10天左右就能完全采摘,今年产量预计能达到30万斤,目前主要是以订单的方式销往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洪水镇高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韩常宽介绍道,“因‘仙女果’富含丰富的氨基酸和维生素C,在外地客户中很受欢迎,价格也达到了58元一斤。”

  据悉,自2016年当地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引进少量“仙女果”品种以来,韩常宽积极探索,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现如今共种植了7万余株“仙女果”树,每年八、九月份便呈现出一派硕果累累的景致。

  余元秀是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吴家洼村村民,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已经不能外出打工,只能靠种植家里的几亩粮田维持生活。来到韩常宽的果园务工后,他不仅有了一份离家近的工作,还为家里增加不少收入。

  “我在这里主要负责割草、施肥、修剪树枝、浇水、采摘等工作,工作量不大,家门口上班也方便,也能照顾孙子上学,每个月还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余元秀欢喜地说。

  千亩“仙女果”在帮助村民拓宽增收渠道的同时,也为周边的生态环境增添了一抹绿色,昔日光秃秃的大山披上了绿装,大大提高了土地绿化面积,达到了“增绿、增收”两不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图为采摘仙女果。 祁玲静 摄 图为采摘仙女果。 祁玲静 摄

  “小土豆”拉动大产业

  眼下,又到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马铃薯收货的季节。在海东市乐都区马营乡广袤的田间地头,一幅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马营乡种植马铃薯已有多年历史,但之前都是小户经营,销路不畅、收益不高。

  近年来,马营乡构建起“高原薯业公司+凌云良种繁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各村进行集中种植、集中管理、集中销售,建立以姜洞村为核心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打造马营乡农产品品牌。

  而为提高效率,马营乡还组织专人参加无人机培训、考取操作证,使用无人机进行施肥打药,为村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此外,马营乡不断拓展马铃薯深加工产业,形成“种薯、商品薯、深加工”产业链,并建立固定收购商的合作关系,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

  “富硒蒜”打通致富路

  走进海东市乐都区城台乡山城村,800亩富硒紫皮大蒜迎来了大丰收,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户收货大蒜的忙碌身影。

  谈到今年的收成,村民赵积福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种了5亩大蒜,每亩地能产1500斤大蒜,根据初步估算,今年种蒜收入至少能有20000元”。

  种植大蒜是城台乡的传统产业,也是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近年来,城台乡紧紧围绕“抓党建促发展”这一主线,积极探索“产业链上建支部,党员示范带民富”的新路子,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配合市场行情走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农户大力发展大蒜种植产业。

  目前,城台乡正在积极探索“互联网+大蒜”电子商务,逐步形成大蒜从种到收,再到冷藏、销售、精深加工等一体化产业链,打造“城台富硒紫皮大蒜”品牌,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

  海东市乐都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笃实力行谋发展,乡村振兴谱新篇,在“十四五”新征程上,当地将按照“基地做优、加工做深、品牌做响、营销做畅、链条做长”的思路,做大做强本地优势产业,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完)

【编辑:朱延静】
3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