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图木舒克9月3日电 (奉正云 晏茹雪 张树飞)“本来南疆的红枣8月中旬就可以全面上市,但受疫情影响,客商进不来,影响了销售,但我的枣子今年不愁销。早熟的部分都被广州和上海的客商预定完了。”9月3日,在地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团二连的“绿糖心”冬枣种植基地合作社,经理张有成满脸自信地说。
"名不见经传”的新疆兵团第三师冬枣产业异军突起,年产量不断增加,产品仍供不应求。 奉正云 摄“去年,二连的400亩冬枣亩成本3000元左右,亩利润7000多元。今年这个收入应该没有问题!”张有成说,他种植的冬枣是溯源绿色有机生态枣,客户都喜欢。
“我们的冬枣是获过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的。”张有成说,“顾客通过包装盒上的二维码进行溯源,会对我们的田间管理、采摘、加工等一目了然。”
枣业丰收却面临困境
新疆独有的气候和光照条件,是全国红枣优质产区。东有哈密枣、南有和田、若羌枣,在疆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世人皆知,故成为新疆果农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
但“名不见经传”的第三师冬枣产业异军突起,年产量不断增加,产品仍供不应求,奥妙何在?
近年来,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的第三师生产的冬枣,得到北上广消费者青睐。自2005年,该师五十团开始陆续引进红枣种植,2010年开始形成规模,红枣种植面积5万余亩。
“前几年,我们连队依靠红枣种植,人均收入达4万元,成为了周边有名的富裕连。”张有成说。
然而因疫情的影响,加上红枣的无序种植,给五十团的红枣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看着红枣一次次迎来丰收,堆满晒场,职工群众喜在眉梢却愁在心头。喜的是产量,愁的是销路。
业内行家认为,同质化严重,品质层差不齐,没有形成产业链,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
“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突出一个‘优’字。”张有成认为,增加高档鲜食枣品种生产,丰富枣产品种类,推行标准化简约栽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利用“互联网+”让更多冬枣远销疆外。
另辟蹊径的“金钥匙”
2015年,张有成另辟蹊径,从山东省引进新品种,利用当地种植技术优势,引进“绿糖心”冬枣种植,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冬枣产、销、加工于一体的“绿糖心”冬枣专业种植合作社。
该合作社严格执行“减密度、增光照,减产量、增质量,减化肥、增有机肥”的田管要求,生长期全程蜜蜂授粉,推广粘虫胶、粘虫板、杀虫灯、反光地膜等冬枣标准化管理技术,由大田粗放种植管理向设施化栽培精细管理转变。经检测,生产加工的干枣含糖量达70%,维生素C含量比苹果含量高约七十倍。
2017年,该合作社购进一台目前行业上较为先进的红枣光电精细分级机,激光自动分选分级,形成冬枣清洗、分级、烘干、冷链、包装等全产业链,其生产的冬枣、脆枣、无核枣、枣片、冻干系列等冬枣产品通过线上线下两种销售方式,已逐步走向全国市场。
“我们一直走绿色有机种植,已获国家地理标识,现正在申请制定全国冬枣企业生产标准。”张有成表示。
今年,该合作社已在第三师四十八团、四十九团、五十团种植冬枣1万亩,目前均已进入盛果期,冬枣特色种植已成为该师多个团场增效的“金钥匙”,职工致富的“法宝”。(完)
【编辑:郭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