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从塞罕坝到雄安:“千年秀林”建设者传承绿色“密码”

2021-09-01 10:07 中国新闻网   苑菁菁  阅读:4893 

  中新社雄安8月31日电 题:从塞罕坝到雄安:“千年秀林”建设者传承绿色“密码”

  中新社记者 崔涛

  “我想利用从塞罕坝林场学到的知识为大地添一抹新绿。”谈起四年前来到雄安新区的初衷,曾为第三代塞罕坝务林人的首批“千年秀林”建设者黄雪晨如是说。

  长期的风吹日晒让生于1989年的黄雪晨稍显沧桑。2012年,他大学毕业后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担任施工员、技术员等职务。

  “我在塞罕坝马蹄坑营林区做过施工员,在尚海纪念林组织过抚育间伐,在望海楼周围的荒丘上进行过攻坚造林。”谈起以前的工作经历,黄雪晨回忆道。

  过去50多年的时间里,三代塞罕坝建设者在这片风沙肆虐、高寒干旱的冷僻高岭上造林115万亩,筑起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被誉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2017年4月1日,中国官媒向外界发布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得知雄安新区要率先开展造林工作,选拔林业工作者到新区工作的时候,黄雪晨主动递交申请,他想把自己在塞罕坝林场积累的知识投入到雄安新区的建设中。

  2018年2月,黄雪晨来到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工作。在这里,他参与了10万亩苗景兼用林、2018年秋季造林、2019年造林等项目。

  来到雄安新区后,黄雪晨发现他熟知的造林工作又有了新的挑战。

  “这里的造林工程面积大、标准高、工期紧,树木的品种也比塞罕坝林场更丰富,更重要的是需要和众多施工队伍进行沟通。”黄雪晨说。

  为了保障造林工程质量,黄雪晨毫无保留地教授造林工人如何用最科学的手段植树造林。

  在雄安工作的过程中,黄雪晨看到了“千年秀林”拔地而起,这里树木逐年增多,鸟类和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常见。

  据黄雪晨介绍,“千年秀林”选择长寿、珍贵、乡土树种,着力打造配得上千年之城、记得住乡愁的,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之所以叫千年秀林,并不是说这里每一棵树能够存活千年,而是通过树木的繁育,一代代生长下去,形成一个能够自然演替、持续更新、生机勃勃的千年秀林。

  如今,除了树木,黄雪晨接触最多的是数据。黄雪晨负责所在公司的数字雄安建设管理平台的管理工作,对“千年秀林”来讲,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经营能有效提高管护水平。

  “现在视频监控、BIM、CIM系统逐渐普及,未来技术员通过电脑就能管护上万亩林地。”黄雪晨说。

  目前,雄安新区组织开发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为每棵苗木发放专属二维码“身份证”,详细记录苗木各类信息,对苗木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建立数字监管平台,打造数字森林。

  如今,黄雪晨已经扎根雄安,他想把从塞罕坝得到绿色“密码”传承下去,续写更多的绿色奇迹。

  截至目前,雄安新区已累计植树2000万余株,造林40多万亩。未来雄安新区将建成北部森林环抱,南部湿地相拥,城在林中、人在景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一流森林城市。(完) 【编辑:苑菁菁】

7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