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江西是个好地方——爱在新余】拨开历史迷雾,探秘湖底沉睡的分宜古县城

©原创 2021-08-24 16:15 分宜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1547 

如今的分宜县城是20世纪60年代迁建至此的,老分宜县城因1958年兴修江口水库(今仙女湖)而被淹水下。在明清时期县城曾多历修建,其中明朝嘉靖年间知县戴廷忞主持修筑分宜县城时,严嵩曾鼎力相助,留下一段佳话。今天为大家讲讲修筑分宜县城的戴廷忞和分宜古县城之间的不解之缘。

明正德年间,分宜的官绅士民聚而议修筑城池。

以前的分宜县城所在地旧称安仁驿,后称安仁镇,立县后历宋、元、明三朝,一直没有筑城。明正德年间,江西瑞州(今高安市)华林地方有流寇陈福一等作乱,甚至攻陷了瑞州府城。分宜与瑞州相距不远,一时间,大家纷纷准备逃难,但却不知该往哪儿逃。于是分宜的官绅士民聚而议修筑城池,以为凭依之计。

△分宜古城浮雕(资料图)

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知县萧时宾(湖北罗田人)主持修筑了一座城池,但因为财力不继,这座城池修得相当简陋,“高仅丈余,厚不及三尺”,而且在城南临袁河(秀江)之滨,只是稍垒石堤、布列木桩而已。当时严嵩正隐居钤山,对此城之陋还略有微词,“虽名为城,实非可缓急恃也”。

△分宜县城图(同治版《分宜县志》(资料图)

嘉靖三十七年,朝廷要求各郡县紧急筑城,以防倭寇。分宜县城就是在此背景下重修加固的。

又过了数十年,东南沿海的倭乱蔓延到了内地,倭寇所过之处,往往生灵涂炭,惨不忍睹,特别是那些未修城池的州县,倭寇“至则鱼烂,百无一全”。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劫掠赣州,一时江西全省震恐。朝廷要求各郡县紧急筑城,以防倭寇。分宜县城就是在此背景下重修加固的。

主持修筑县城的分宜知县戴廷忞是湖南沅陵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进士,曾任浙江东阳知县。东阳当时饱受倭乱之苦,戴知县将东阳土城改建为石城,邑民感恩。

戴廷忞耗时一年多,共耗银三万多两,对原来的城池进行了加高加厚加固,大功告成之日,全县上下“欢声若雷”。

根据江西巡抚何迁、袁州知府季德甫的要求,戴廷忞耗时一年多(1559-1561年),共耗银三万多两,对原来的城池进行了加高加厚加固。修筑过程中,少数邑民士绅或担心财力不济,或体恤百姓负担太重,因此阻力颇大。戴知县禀明巡抚何迁,整个工程支出以省、府、县的官银为主,参与施工的民伕都能按时领取报酬,因此大家“皆喜出望外”,并积极参与其中,大功告成之日,全县上下“欢声若雷”。

在朝中担任首辅的严嵩得知此情,在刚刚耗银二万多两捐建了万年桥后,又欣然认捐白银三千两,并应季知府、戴知县的请求为之作记,文中称赞新建成的县城“崇崇屹屹,非复昔日之旧矣”,比旧日简陋的县城更加巍峨壮观;颂扬修城的季、戴等人“以宏济之才……保卫其民……奉职如此……事焉有不举,民焉有不蒙其利者哉”。

当时朝中另一大佬董份(曾任工部、礼部尚书)也应何巡抚之请写了《分宜县新城碑》。

△分宜古县城版画(资料图)

整个县城南临秀江,北枕钤山,“形如偃月”,城墙高达一丈八尺,厚则一丈二尺,绕城一匝总长五百余丈,南面临秀江河岸,从河底垒石与岸平,上加女墙。城门由以前的四座增为五座,东为仙台门,西为昌峡门,南为清源门,北为袁峰门,西北为小北门。每座城门都有城楼,便于日夜瞭望守护。另在南面城墙低处设二水关,方便向城外排水。

分宜县城在清代曾五次修葺,又过数百年,分宜老县城也完成历史使命,隐入了浩渺清波之下了。

此后,分宜县城在清代曾五次修葺,规制日臻完备,城内有县前街、县后街和袁家巷、上袁家巷、新街巷、将军巷、傅家巷、义井巷、官巷等街巷,其中最繁华的是县前街,官署森严、店铺林立,又有孔庙、魁星阁、黄太常祠等名胜,虽为赣西小邑,却也落落大方。

只是主持修城的戴知县很快升任户部主事,随后致仕回乡;捐银三千两的严阁老则在一年多后黯然离朝。

又过数百年,分宜老县城也完成历史使命,隐入了浩渺清波之下了。

△潜水员正在潜入钤阳湖,准备探索湖底沉睡的分宜古县城(资料图)

来源 | 分宜县融媒体中心

7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