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开出“双减药方” 新学期将有这些新变化
8月17日,距离中小学校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北京市举行《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新闻发布会,给新学期“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考”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表”。
随着7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发布“双减”政策,这个暑假就变得和以往大不相同。“补习班”停课了,作业变少了,卸除了满满的校外负担,孩子们的空余时间该如何填补?校内又如何解决家长们各方面的“刚需”?北京市诊脉开方,家长和学生静待新学期的新变化。
校内:学会、学足、学好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双减”的核心是校内校外同时发力,不仅要“治乱、减负、防风险”,更要“改革、转型、促提升”。在校内服务提质增效方面,从根本上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确保学生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
此前,家长们选择补习班最重要的两大“刚需”,一个是“作业多、作业难,家长难辅导”,另一个就是“双职工家庭课后三点半没人接”。北京市针对这两个主要矛盾逐个击破:
——要求学校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包括统筹作业管理,控制作业总量,加强作业设计指导,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涵盖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切实提高作业质量和针对性。
——要求学校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包括整体规划设计,丰富服务内容,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项目和内容,供学生自愿选择,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拓展类活动;还要拓宽服务渠道,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和优质师资参与课后服务,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完善线上公共教学平台,打造双师课堂。”李奕如是说。
校际差异的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稀缺,让“上名校”成为“经济上拼爹”“成绩上拼娃”的顽瘴痼疾。针对这个现象,北京市开出的“药方”直击痛点,从招生、考试评价方式入手,措施有四条:一是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比例促进干部教师区域内流动;二是规范教育教学秩序,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学校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招生、分班考试,严禁划分重点班、实验班;三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四是不断深化高中招生考试方式改革,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和成绩呈现形式,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
校外:规范、审批、从严
校外培训曾经的“无序竞争”犹在眼前。不少家长反映,自己报班源于“深深的焦虑感”。“你可以不来培训,但是你的同学都来了”“不给孩子补课,挣多少钱都是不负责任”,当这些“刺眼”的广告词无孔不入的时候,“我只有缴械投降,为了孩子学习投资”。一位孩子就读初二的北京家长给记者计算她的补课投入,从幼小衔接开始,已经花去了20多万元。
孩子累、家长也累。李奕表示,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方面,北京市开好的“药方”如下:
——严格审批准入,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
——严格控制学科类培训时间,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完善学科类培训管理服务平台,动态掌握学科类培训的培训内容、培训材料、教师资质等信息。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强化经营活动监管,落实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的要求,科学合理确定计价办法,明确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全面落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
——严禁资本化运作,严格落实中央有关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
——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
现在正值暑期,李奕向广大家长承诺,市区两级政府各部门加大巡查巡检力度,对于违反规范时间的违规培训,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针对一部分家长担心的培训机构“退费难”的现象,以及会不会“爆雷”的问题,李奕表示,市区两级都设置了运转高效的专班机制,及时了解关注企业动向,第一时间掌握重要情况,协调机构妥善解决退费等问题,出台预收费管理办法,建设监管平台,做好风险防范。
“实际上,在风险问题的思考上,我们更多思考的是:经过这么多的努力,通过‘双减’的系列措施,是不是能够最终实现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特别是实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目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从中获益,才是我们最大的风险。”李奕告诉记者。
新学期:教学、作业、辅导有新变化
李奕表示,“双减”文件出台之后的第一个学期,北京市将力争让广大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切实的变化。“不仅仅是校外学科类培训的减少,更是校内的新变化、新气象。”李奕说。
——同层次和学习状况的学生,作业会更精炼,会有更多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的“个性化”作业;课后三点半将更加丰富,不但有素质教育的课程,还有课堂延伸辅导;一些初中学校还会开设晚自习;老师们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将会有更加合理的调配。
——更多老师跨校、跨学区流动,辐射优质教育服务。经过暑期的准备,很多优秀校长、骨干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进行了区域内的合理的流动。“新学期,您的孩子不管是在哪个学校,都可能会见到更多优秀的老师,他们能提供给孩子更多更优质的课程和教育服务。”李奕说。
——孩子们不用每天放学或者周六日赶着去上各种学科类辅导班了,可以在校内和小伙伴一起参与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社团、素质类课程;在课后三点半到五点半的时间里,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和同学间的讨论中完成作业。
同时,北京市“双减”政策也对学生和家长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对于同学们来说,要加强体育锻炼,防止自己变成小胖墩、小眼镜;要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要多关注生活实际和各种事物,多阅读思考,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起来。家长也要加强学习,当然不是说让家长去学习学科知识,而是了解、研读‘双减’工作中,家长参与、家校联动的内容,家长应该怎样从孩子的个性爱好出发,帮助孩子选择适合的教辅材料、安排适合的活动,应该怎样设计家庭教育才能既保护和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又能补齐短板,家长还需要学会跟孩子沟通。要安排好孩子的居家生活,细心关注孩子的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沟通互动模式。要指导孩子合理用好在家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希望在全社会的努力下,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李奕最后说。
(本报北京8月17日电 本报记者 姚晓丹 董城)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