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募捐频遭“反转” 有车有房就不能发起众筹吗

2021-08-18 10:05 中国青年报   叶攀  阅读:5081 

  募捐频遭“反转” 有车有房就不能发起众筹吗

  有车有房还能发起众筹吗?最近,广东顺德一起烧伤家庭的筹款事件引发争议。两家人同乘一辆车出行,途中遭遇汽车起火意外事故被送到医院急救。因面临巨额医药费,而在某网络公益众筹平台发起筹款请求,并很快完成了600万元的筹资目标。随后,获得400万元善款的梁姓烧伤家庭被网友曝出有房有车有产业,部分网友由此提出质疑。(中国之声8月13日)

  在此番争议中,该烧伤家庭与质疑网友的说法都有合乎情理之处。伤者的哥哥称,弟弟一家开设一个工作坊,有一幢自建房和一台小轿车,家庭情况不算差,但谈不上富裕,“支付几百万元的巨额医疗费还是远远不够”。而在一些网友看来,他们此前不告知家庭真实情况的做法,模糊了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界限,自己也会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认知错位,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募捐信息的不对称。由于众筹时捐款人无法真实、全面地了解募捐者的基本家庭状况,一旦此后这些信息被曝光,发现他们并非如此艰难,便很容易产生善意被消费的负面感受。事实上,回顾罗尔事件、小凤雅之死、“卖惨抗癌up主”等备受争议的案例,关键募捐信息的缺位,正是造成事件一再“反转”,当事人(家庭)被反噬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一些求助者为了获取更多捐助,会有意进行选择性呈现,刻意突出自己特别“惨”和“不容易”的一面,隐瞒“不利于”引发同情的个人信息。尤其是在自媒体故事化、情绪化的表述下,公众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很容易被触发,在“泪点”被精准击中后慷慨解囊。

  另一方面,这样的隐瞒和误导,则很可能为此后的“反转”埋下伏笔。当求助者的情况成为焦点,相关信息的缺失更是会留下太多“脑补”空间,甚至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在小凤雅事件中,患病女童的父母一度被指利用孩子病情筹款后放弃治疗。随着骗捐的质疑声迭起,类似“小凤雅被父母虐待”“重男轻女”等缺乏根据的说法也流行开来,使原本充满善意的募捐活动最终成为一地鸡毛。

  真实是开展公益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具体到广东烧伤家庭的事件中,只有了解到该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人们才会根据事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出判断,从而决定要不要捐助、捐助多少。如果信息披露不全,其实就造成了对真实性的伤害,也是对爱心人士知情权的不尊重。

  很多时候,一些求助者存在公布自己“有房有车”后无法获得社会同情的顾虑。正如公益专家王振耀所指出的,公众对受助人一般会有特别惨、特别无助的想象。我们也要意识到: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改善,求助者的背景和实际情况也千差万别。面对突如其来、动辄耗费数百万元的无妄之灾,家里不“穷”并不意味着没有困难。特别是在短期内需要大量资金治病的情况下,即便有房有车也不代表能一下子拿得出这笔钱。对此,公众的慈善观念也应与时俱进,对困境中的求助者心存更多理解而非苛求。

  近些年,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的发展,确实为公众传递善意、扶危救困提供了重要渠道。不过类似公益被营销、善意被利用的案例,也对平台运行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切实解决捐助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是要从制度设计上入手。

  比如,针对家庭基本情况等关键信息,不能只靠用户在前端如实填写,平台也应做好事实核查工作,对存在信息风险的情况尽到提示之责。对于善款流向,也应尽量实现公开透明、专款专用,避免让款项成为一笔糊涂账。

  公众的善意,是美好情感的表达。但这样的情感,不应被有意煽动、被随便滥用。让公益回归理性、专业的轨道,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解和伤害,应当成为一种共识。

  任冠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

17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