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喜讯!!因这项技艺,双林镇被省文旅厅确定为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原创 2021-08-17 09:30 分宜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3970 

近日

双林镇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

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夏布之乡

现在,

一起看看夏布的前世今生吧~

↓↓↓

历史渊源

分宜双林夏布制作技艺,历史源远流长。《诗经》:“东门之地,可以沤苎。”说明周代已经以自然发酵方法加工麻料。唐代时,夏布既刚又柔、色泽诱人,“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被列为贡品。宋时袁州知府刘克庄在进贡《表》称“袁郡之邑,向进苎布,今俱归分宜督办”。明崇桢年间,科学家宋应星在任分宜教谕时期,对种麻织布进行实地考察,在其名著《天工开物》中就有“腰机”和“夏布”两章,图文并茂,真实地阐述了种麻织布情况。清朝乾隆年间,分宜生产的“岭南”牌夏布曾列为贡品进贡朝廷。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还珍藏着当年乾隆下江南时从双林调走的一匹夏布。

民国初年,双林夏布生产由个体手工业发展到兴办工厂。据民国版《分宜县志》记载,“县北广出苎麻,以夏布为业,资本厚者数10人为一厂,薄者10人为一厂,号曰‘机房’。”代表人物有双林李生彩、李生海、杨灶妹、杨德元、郭晚生等。农家妇女90%以绩苎麻纱为主要副业。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积极扶持夏布生产,双林夏布产业渐现生机。是年冬,组成双林、岭南2个夏布生产合作社。1964年,双林、杨桥、高岚、洞村先后新建4个社办夏布厂,至此,夏布生产全部实现集体化。1966~1976年,因提倡“以粮为纲”,一度忽视苎麻、夏布生产,夏布产业再次萎缩。1979年—1990年,改革开放后,除双林、岭南2个夏布厂外,临近的杨桥、高岚、洞村三个夏布乡也相继恢复生产,个体夏布生产户数也随之开始回升,从事夏布生产人员超过1000人,夏布产量逐年上升。到1990年夏布年产量达10万匹。

1997年,“新达苎麻夏布有限公司” 成立,1998年12月与韩国客商合作设立“江西恩达家纺有限公司”,并引进中国国内第一条夏布印染生产线,年产夏布30万匹,产品全部自营出口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2002年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的“恩达家纺”“怡诗绿”商标获江西省名牌产品称号,列中国麻类产品出口50强之一,2004年进入20强之列。2005年超过产能超40万匹。而今,分宜双林“恩达家纺”是全国最大的夏布染缜加工企业。

夏布制作流程

夏布制作工具繁多,工序复杂,品种多样。原料制作工具主要有刮麻具、刮浆板、纺砖、绕线架、结纱钉杆、料缸、扒头。夏布制作工具主要有碗、纱篮、绩纱布、小竹管、扣针(竹制薄片)、石磨、米浆、刷布:梳扣、刷把、浆桶、刷机、刷凳、拖把、油浸竹片、羊角(木头做十字架)、织布机、梭子、腰皮。首先要将苎麻制作成纱而后经过上浆、穿扣、刷布、再在木制机上织成布匹成品。制作过程经过多道工序,主要包括:

1、打麻:将田间的苎麻削去青皮;

2、绩纱:将原麻漂白后捞起凉干,再进行撕片,撕片后卷“麻缕”,浸湿麻缕,用双手手指将麻片撕成麻丝,拇指与食指将麻丝头尾捻接成麻纱,卷绕麻纱;

3、纺纱:使烘干好的纱规律的纺在小竹管上,形成葫芦状;

4、经布:将几十组纱线整齐摆放,取纱线头于手中,左右上下交替,成S形缠绕,纱线由线到条,这是从纱到布的必经程序,俗称“经布”,这一程序影响着布的长度、宽度以及密度;

5、穿扣:每一根纱线穿过梳扣,一张织布扣和三张刷布扣同时穿扣经纱,穿扣结束,全部连成数个活结;

6、刷布:先将挂经纱的“羊角”放在刷布机上,双手整理麻纱接头,用上浆刷上浆,上浆后卷动“羊角”,重复刷两次浆,第一次毛浆摁紧结头;第二次正浆细致刷,使其光滑易进行织布工序。使用的米浆必是湿浸6小时的早稻米;

7、织布:织布讲究手脚配合,动作敏捷,还要心细,所以做这道工序的多为女工,不过双林人以织夏布作为世传主业,男人会织夏布的也不在少数。双林夏布以平纹为主,分用途的不同,有的细致,有的粗糙,由手工操作者掌握。木制织机结构简单,下置踏板分经纬两档,中间来回穿投纬线梭。绳线上蛛网密布,轻轻一动,织机便叽叽嘎嘎作响。

双林夏布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制作全凭手工技艺,流程长,工艺复杂,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是一项体现人们智慧结晶的工艺,也是世代相传扎根于分宜双林的文化传统,对研究传统技艺文化和当地的传统生活习俗具有很好的民俗价值,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是传统技艺文化活着的历史见证。

来源 | 双林镇

编辑 | 罗天莹

8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