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达州8月15日电 题:两首歌见证巴山大峡谷之变 土家人走上“幸福路”
记者 王鹏
“山路不只十八弯,喝酒不只十八碗,条条路来都通天。心里有梦,走起来就不难,越走心越宽……”8月中旬,巴山大峡谷阳光热辣,在海拔最高的罗盘顶,68岁的陶化中在山坡上劳作时,迎风唱起歌来。
位于巴山大峡谷的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如今是民宿聚集区。 张浪 摄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的巴山大峡谷,长约140公里,是土家族聚居区。这首名为《山路不只十八弯》的歌,根据几年前当地扶贫故事创作。而土家人世代传唱的另一首民谣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上山林里钻,下山到河边,隔河能说话,见面要一天。”
航拍巴山大峡谷内环线“山路不只十八弯”路段。 张浪 摄两首歌,见证了曾经贫穷落后、与世隔绝的土家人生活变迁,也让一条惠及大巴山区近十万人的“幸福路”——巴山大峡谷内环线(以下简称内环线)为外界所知。
据宣汉县罗盘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太介绍,巴山大峡谷光照条件好,土壤条件特殊,适宜云木香等中药材生长,但长期以来交通不便制约了产业发展。“大家靠肩扛背挑,要背着100多斤药材走一天,才能找到药材销路。”
修建一条直通外界的道路,是村民们世世代代的愿望。2016年,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修建一条穿越大峡谷、串联各景点的内环线被提上日程。
当地土家村民乘坐乡村客运出行。 张浪 摄“在这里修路,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宣汉县交通运输局养路二段段长赵仁忠亲历了建设全程。他说,当地山势险要,地质复杂,天气多变,专家现场勘察后得出一致结论:根本不是修路的地方。
令赵仁忠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来被命名为“山路不只十八弯”的一处垂直高差近500米的悬崖路段。人和机械都悬在半空中作业,以至于一台挖掘机先后换了6个司机。“施工时,挖掘机三分之一车身悬空,司机抱怨,‘这哪是修路,这是在玩命!’”
2018年8月,总投资2亿元、长约50公里的内环线终于竣工。在茫茫林海穿越了大半辈子的村民们,纷纷杀猪宰羊送到施工队以表达感激之情。从那时起,散落在峡谷深处的土家村庄走上了致富路。
巴山大峡谷中的罗盘村村民在山上劳作。 张浪 摄作为生产藿香正气水的原料,云木香在罗盘村广泛种植。公路修通后,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亩。“我们村226户826人,云木香年产量近600吨,约占全国10%,仅这一项,人均收入就超万元。”李永太说,每到丰收季节,收购药材的货车直接开到地边,村民再也不用考虑运输难题。
对于生活的变化,陶化中唏嘘不已。他皮肤发黑,背部微驼,那是艰苦岁月留下的印迹——从20岁起,他就在山里背药材,一天往返五六十公里。“村里世世代代过得苦,到我这就变了,修了新房子,啥电器都有,天天吃肉!”
交通发展促进了产业增收,让巴山大峡谷景区迎来飞跃式发展,也给村民们带来了更多机会。李永太透露,依托乡村旅游,罗盘村村民近几年累计收入达数百万元。
位于内环线路边的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如今是民宿客栈的聚集点。村民刘其翠说,“以前道路不通,我们全家搬到了镇上,现在又搬回来开客栈,生意好时一年挣近10万元。”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话是四川贫困地区发展的真实写照。2020年1月,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鸡鸣三省大桥建成通车,改变了四川叙永县、云南镇雄县两个国家级贫困县隔河相望不相连的历史,乌蒙山区“交通死角”就此打通;2020年6月,位于凉山州布拖县的阿布洛哈村实现车路双通,这个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从此谋划起了乡村旅游……
图为巴山大峡谷内环线。 张浪 摄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四川累计新增181个乡镇、6844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实现了所有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该省农村公路新改建11.6万公里,总里程达34.7万公里,位居全国第一。
“干活半岩上,随时摔下河。出门水堵路,绕道又爬坡。”说起修路带来的变化,陶化中又唱起了过去的民谣。他说,唱老歌是忆苦思甜,最喜欢的还是那首新歌,“山路不只十八弯,喝酒不只十八碗!”(完)
【编辑:王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