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金融支持碳减排、碳达峰的重要抓手之一,碳减排支持工具备受市场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在近期召开的下半年工作会议上强调,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减排效应的重点领域提供优惠利率融资。这表明,碳减排支持工具从研究走向落地又近了一步。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提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在这一背景下,央行正紧锣密鼓地研究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碳减排支持工具一旦落地生效,将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益助力。一方面,通过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有效提升政策传导效率,引导资金精准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发展,为绿色项目提供低成本的发展资金;另一方面,强化政策工具创新,也有助于撬动社会资金加快流入绿色产业。碳减排支持工具能发挥政策引导效应,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好认识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向公众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循环经济理念,鼓励社会投融资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设计正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进行,最终要做到“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确保工具的精准性和直达性。“可操作”即明确支持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领域,包括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可计算”即金融机构可计算贷款带动的碳减排量,并将碳减排信息对外披露,接受社会监督。“可验证”即由第三方专业机构验证金融机构披露信息的真实性,确保政策效果。
碳减排支持工具走向落地,还有不少基础性问题有待解决。如在碳减排量如何“可计算”方面,参照何种标准来计算仍是一个问题。目前,碳核算金融联盟(PCAF)发布的《金融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能够指导金融机构对自身运营及持有资产的碳排放进行核算,为碳减排量测算提供参照。银保监会出台的绿色融资统计制度等也为碳效益的测算提供了方法。但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尚未形成公认的统一标准。要确保碳减排工具落地生效,必须先统一标准,探索建立全国性的碳核算体系。
碳减排支持工具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对金融机构来说,应提早做好准备。一方面,要提升对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认知,将发展绿色金融提升到战略高度;另一方面,要加快考核机制的绿色转型,对绿色低碳项目实施差异化授信和考核机制,鼓励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此外,还应深化对绿色低碳项目的专业化研究,提高对低碳企业和项目资质审核与资产评估的可靠性,提高风险定价水平,提升金融服务绿色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共同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