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合肥8月12日电(吴成菊、刘亚萍)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董铺水库是合肥人的“大水缸”,这里树木葱茏,水波荡漾。
水库边的涵养林里有一群老人,他们自发组织起护林队伍,年纪最大的73岁,最小的67岁,义务担任护林员,在“大水缸”边一守就是19年。
早晨5点,67岁的何维民在家中吃完早饭,换上迷彩服,给水壶灌满一大杯水,骑上电动车就出发了。半小时后,他和同伴在董铺水库边约定好的地方集合,从设备寄存处拖出沉重的割草机,背到身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每天上午6点到10点,下午3点到6点。天热,我们就轮流干活,中午能休息会。”这支五人队伍的班长何维民说道。
40斤左右的割草机背在身上,早晨空气闷热,不一会就汗流浃背。为了防止蛇虫和草片飞溅到身上刺痛,他们穿上了厚厚的迷彩服。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十八岗村辖区的1060亩水库涵养林,他们每天都要巡查一片,割草、防火,劝止偷倒垃圾,一干就是19年。
割草机、大水杯和迷彩服是大家的标配。“村委会对我们很关心,这几天高温天气,村党委和工会还给我们送来了防暑降温用品,让我们避暑。”73岁的赵广乐说。
五人护林队伍,他们是井岗镇十八岗村的村民,其中四人是共产党员。为了保护水库,多年前村子整体搬迁后,他们便离开了这里。“可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搬走后还经常回村里看看,年纪大了也闲不住,还想为村里做点事情。”何维民笑道。
2002年,他和沈光云商量定了,自发担任起护林员。“那时候用镰刀割,干活很吃力,后来村委会给我们配备了割草机,效率提高了很多。”老何回忆道。后来,其他三位同伴也加入到护林队伍中来。沉重的割草机背在身上,长期佝偻着腰干活,五个人的腰和肩膀都留下了伤痕。
黝黑泛红的皮肤,粗糙厚实的手掌,淳朴爽朗的笑声。“林子里空气好,我们几个人身体也还不错,每天干活,感觉很踏实。”赵广乐扛起割草机,草茎飞溅,打到脸上生疼,“每年春夏是最忙的时候,林子里黄花繁茂,长得比人还高,花一上午时间也只能清理一小片。”这些年,生态好了,林子里树木苍翠,林间杂草丛生。因是水库涵养林,不能用除草剂,只能靠人力割除。“这里是我们曾经的家,小时候我就在水库边玩耍,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在这里干活,就像在家里一样。”何维民说。
除了清理杂草,他们还负责这片林子的防火。每年清明、冬至,他们都要背上吹风机,在林子里巡逻。“有人在林子里抽烟,我们发现烟头后也要立即清理。”何维民介绍,“年三十我们也出来巡逻。”
虽然五个人的身体都还硬朗,但家里人还是时常劝着不要再干下去了。“孩子们担心我们身体,劝着说该休息了,但身体还行,就想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也闲不住。”何维民坦言。
从6点忙到10点,1000多亩的林子走了大半。衣服上除了汗味,便是草沫,胶鞋上沾满泥土,毛巾挂在脖子上也已湿透。“下午还要继续割,天太热,我们几个轮着上。”何维民说。
阳光从树叶的隙缝中洒落,照在他们满是汗珠的脸上,一旁的割草机斜放在草丛中。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用近20年的时间守护着涵养林,也守护着眼前这片清澈湖水。 【编辑:郭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