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8月9日电 (记者 许婧)记者9日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淡水养殖专家、中国池塘养鱼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创始人之一、上海海洋大学谭玉钧教授8月7日下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逝世,享年96岁。
谭玉钧于1925年10月9日出生于广东台山,195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系,同年参加华东军政委员会水产管理局工作。1954年12月,调上海水产学院(现上海海洋大学)养殖生物系任教,先后被聘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他长期担任池塘养鱼教研室主任,主讲“水产养殖学”“池塘养鱼学”“池塘养鱼进展”等课程,曾任中国水产学会池塘养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1990年获上海市“菜篮子”工程科研奉献奖,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60多年来,谭玉钧在解决中国主要养殖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构建以“八字精养法”为核心的池塘养鱼高产理论体系、中华鳖和鳗鲡等特种水产工厂化养殖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培养了一大批水产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中很多都成为中国水产养殖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中坚力量。
谭玉钧坚持带学生到一线开展科研。 上海海洋大学 摄作为解决粮食危机的途径之一,发展淡水渔业十分关键。与美国人主要依靠牛肉作为动物蛋白来源不同,中国可以将淡水鱼作为动物蛋白的来源。上世纪50年代,中国四大家鱼主要还是从长江、珠江等大型江河中捕捞天然苗,生产效率非常低下。谭玉钧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8年带领青年教师,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朱洗先生领导的家鱼人工繁殖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进行技术探索。1959年,他在江苏吴江平望,突破了鲢鱼人工繁殖,1960年在上海青浦突破鲢鱼、鳙鱼人工繁殖,与此同时在河南武陟首先突破草鱼的人工繁殖。在他主持下起草了《家鱼人工繁殖的操作规程》,并及时将这套技术应用于华东各地家鱼人工繁殖的实践。谭玉钧成为长江和黄河流域突破家鱼人工繁殖的第一人,为此《家鱼人工繁殖的研究》和《池塘科学养鱼创高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先后荣获上海市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自1963年起,为解决池塘养鱼高产问题,谭玉钧带头到无锡郊区河埒乡河埒渔业一队蹲点。在与渔民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他总结、分析、验证池塘养鱼高产经验,并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建立起以“八字精养法”为核心的我国第一个池塘养鱼学理论——太湖流域池塘养鱼高产技术体系。在当地推广应用后使池塘养鱼亩产量跃升至千斤以上。他坚持不懈地对池塘养鱼各个高产因子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八字精养法”理论。并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上海、无锡、新疆等地连片商品鱼池大面积高产项目”的实践,使联片池塘亩产超千斤,产量比试验前提高4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一倍以上,使新开发的上海郊区商品鱼基地在短短的三年内走上高产、高效的轨道,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星火计划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系列荣誉。1990年,谭玉钧获上海市“菜篮子”工程科研奉献奖。
随着“吃鱼难”问题的缓解,中国池塘养鱼业掀起了特种水产养殖的热潮。上世纪90年代,谭玉钧在中华鳖、欧洲鳗等特种水产品工厂化养殖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他与科技人员一起试验、一起研究,推出了一套中华鳖无沙养殖新工艺,大大改善了温室养鳖的水环境,有效地防止了鳖病发生,为中华鳖的健康养殖创造了良好条件。他提出了采用塑料大棚培养亲鳖提早产卵技术,增加了亲鳖的产卵量,减少亲鳖越冬死亡,为中华鳖的工厂化养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养殖模式。他还对欧洲鳗生态要求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整套符合欧洲鳗生长要求的养殖技术应用于实践,在促生长和防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由他主编出版了《图说欧洲鳗鲡养殖新技术》。
谭玉钧提出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 上海海洋大学 摄谭玉钧强调“作为专业老师,不熟悉生产,不熟悉我们的养殖对象,是讲不好课的”。因此,他要求“要当好先生,先当好学生”,作为专业教师,必须要到生产实践中去锻炼几年。强调专业课教师必须到渔区第一线去,根据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选择科研项目。只有搞好科研,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加强教材建设。对此,他自己身体力行,每年均有一段时间,到渔区第一线了解生产的脉搏,并从中吸收营养。
据了解,不论是在工作顺利阶段还是在最困难的时期,在谭玉钧心中,都坚定一个信念: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池塘养鱼业建立池塘养鱼的理论体系,为池塘养鱼业的现代化奋斗终身。正是有了这种追求这样的信念,谭玉钧不计名利得失、孜孜以求,甚至在九十高龄还在为水产养殖业奔波,还要到渔区第一线去了解生产情况,还在学习新的事物,解决新的问题。校方表示,谭玉钧教授把毕业的精力给了水产养殖事业,奉献给了“菜篮子”工程科研。(完)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