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小修小补”服务蕴含保障民生大价值
便利的社区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前不久,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包括一日三餐所涉及的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不起眼的维修点,满足居民修鞋、修自行车、配钥匙、改衣服等“小修小补”的便民服务。
如今,虽说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对很多东西不再修修补补,而是当成废品处理再购买新款,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不忍心抛弃旧物件,希望修补之后再利用。然而,目前很多城市无论是新建小区,还是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居民在社区附近越来越难寻觅不起眼的便民维修点,生活因此面临诸多不便。这种局面是多种原因导致的,比如,现在愿意从事“小修小补”的服务人员越来越少,很多社区也没有维修点立足之地。
仔细观察会发现,如今从事“小修小补”的那些人,不是年龄偏大的城市人(如以前下岗人员、企退人员等),就是农村来城市的打工者。对前者来说,由于年龄原因越来越修不动了,或者已经不在意这份收入,不断退出维修服务,而年轻人则不愿意接这种“班”。至于来自农村的维修人员,当有更好的就业选择,也会轻易放弃维修服务。所以,要解决便民服务问题,首先应该解决人的问题,让更多人愿意从事修补服务。
“小修小补”的便民服务虽不起眼,但却承担着民生重任——“民生无小事”,“小修小补”便民服务蕴含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价值。对普通居民来说,维修不便或生活不便就是大事,而且对便民服务有需求的不是个别居民,即便是年轻人,也有维修自行车、配钥匙等需求,中老年群体对“小修小补”的需求往往更多,这些需求理当得到满足。
商务部等12部门印发《意见》,从科学优化布局、补齐设施短板、丰富商业业态、强化政策保障等角度,来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这是解决居民生活不便的综合性方案。其中,既明确支持维修点等进社区,也提出推动降低社区店铺经营成本,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小修小补”等便民服务回归社区。但落实效果仍需要观察。这既需要有关方面落实意见部署,也需要各地积极探索更多模式,以便给“小修小补”服务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目前,已经有一些好的经验值得推广。如在北京落地的“社区工坊”,既为维修人员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场所,还和菜市场、超市、食堂等连在一起确保了人流量,有利于增加收入;天津市杨柳青镇把便民修车修鞋铺全部免费提供给经营者。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此外,如何解决人的问题——既让一批人愿意从事“小修小补”,并让他们掌握相关技术,也值得研究和探索。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