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乌鲁木齐8月7日电 (奉正云 晏茹雪 杨蕾)车驶出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向东行40余公里,左拐上省道S306线,在天山深处驱车50余公里,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呈现眼前的山坳中。
挺拔的白杨、开着紫色花的红柳、长势喜人的成片甘草,玉米地与苜蓿草点缀其间,泉水汇聚成小溪清清流淌,若不是远处绵延不绝的雪山提醒你,如梦的美景让人恍如置身江南村野。
奥斯曼·马木提种下的小白杨苗变成了成片的参天大树,其余的土地也能够种植庄稼。 晏茹雪 摄深山草场执着守护22年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有一大片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所描述的地方,让人心生向往。它的守护者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红旗农场五连职工奥斯曼·马木提。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哈拉峻草场距离红旗农场场部较远、管理不到位和耕地盐碱化严重等原因,耕地变草场,且面积逐年递减,到如今不足800亩。
1999年,接到红旗农场委派驻守哈拉峻草场的任务时,奥斯曼·马木提与4个伙伴赶着羊群进了山,成为当地的深山守护者。
当时的哈拉峻草场条件艰苦,道路不通,食物缺乏,天寒地冻,一遇到大雪封山便被困在上面。与奥斯曼·马木提一同来驻守的伙伴受不了山中的寒冷和寂寞,早早带着家人撤退回到农场。但奥斯曼·马木提继续留守在这片草场,履行着兵团职工的职责使命。
“我的岳父在哈拉峻这片草场上守了20多年,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地,条件很艰苦,有些时候饭没有,水也没有,他一个人边工作边做饭。20多年里,他不怕艰难困苦,一点点让这里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奥斯曼·马木提的女婿、红旗农场一连连长托合提·麦麦提说。
时至今日,67岁的奥斯曼·马木提依旧坚定地守护着这片草场。
养殖的羊群由最初的8只小羊羔发展到最多时的100多只。 晏茹雪 摄编织出一片“世外桃源”
从“知青点”界碑左拐进入哈拉峻草场,是一段崎岖不平的土路。红旗农场片区的哈拉峻草场被坚固的铁丝网围控着。
“这些铁丝网是我自己一圈一圈绕上去的。”奥斯曼·马木提开始他日常围着铁丝网边界的检视工作,“在铁丝网里种树,一方面阻挡风沙的侵蚀,一方面绿化环境。”
到了夏天,奥斯曼·马木提每天清晨都会绕着铁丝网巡视,确保铁丝网没有损坏的痕迹。除了日常的巡视工作,奥斯曼·马木提还会带着坎土曼来到自己亲手开垦出的玉米地除去杂草、翻整土地,来到苜蓿草地给院子里喂养的羊群割下美味的食物,将苜蓿草采集、捆扎、绑好。每一步,奥斯曼·马木提都驾轻就熟。
今年,奥斯曼·马木提种植玉米60亩、苜蓿40亩,作为圈养牛羊一年的饲料。
正值盛夏时节,铁丝网围成的世界犹如一片森林秘境,白杨、红柳、甘草、青草竞相生长,枝繁叶茂,一条小沟穿过草场,沟里的泉水欢快奔流。
每到节假日,奥斯曼·马木提一家人在白杨林里铺上毯子,席地而坐,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晏茹雪 摄“刚来时,土地沙化严重。”奥斯曼·马木提带着妻子海热妮莎·热西丁收复弃耕地,种植棉花、玉米和小麦。由于南疆气候干旱,雨水少、风沙大,每一年种植的作物都不见有收获,奥斯曼·马木提开始反思原因。
“要想庄稼有收成,就得让荒漠变绿洲。”奥斯曼·马木提去外地买了一批白杨树苗,用毛驴车一趟一趟拉到荒地里,挖坑埋土,种下一棵棵小树苗。但因为缺水浇灌,白杨树的成活率低,每年最多有三分之一的树苗成活下来。
这并没有让奥斯曼·马木提气馁。他年复一年地种植白杨树苗,如今他种下的小白杨苗变成了成片的参天大树,其余的土地也能够种植庄稼。小麦、玉米年年有余,养殖的羊群也由最初的8只小羊羔发展到最多时的100多只。
经济宽裕了,奥斯曼·马木提买了犁地和收割饲草的拖拉机,继续给荒地“穿金带帽”,种上排排小白杨。
“在哈拉峻草场养牛羊,节省了养殖费用,一头牛的利润在5000元左右,羊羔的利润也有五六百元,加上种植的上百亩玉米、苜蓿,日子是越来越好!”奥斯曼·马木提说。
“以前红旗农场片区的哈拉峻草地只有120多棵树,经过20多年的辛苦种植,现在的哈拉峻草场有近3万棵树。不仅荒地变树林,他也种植了许多庄稼。”红旗农场五连连长衣力开尔·吐合达洪说。
“儿孙们也会和我一样守护这里。”
在奥斯曼·马木提家里,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很热闹。他养育3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也有了孙子和孙女。
每到节假日,一家人就会在回到山中的家,在白杨林里铺上毯子,席地而坐,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党龄45年的奥斯曼·马木提与的大儿子与女儿是教师,小儿子跑卡车运输。如今,一家人中有4人是党员。
“长期以来,岳父的想法就是把红旗农场哈拉峻这片草场建设得更好,那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兵团精神,深深触动了我,所以我经常告诫自己,同时也告诉我的孩子,要学习岳父不怕吃苦的精神。”托合提·买买提为有这样一位岳父感到骄傲。
“因为我是一名党员,我会永远坚守这片土地。”奥斯曼·马木提站在22年前自己种下的第一棵树旁说,“如果我干不动了,我的儿孙们也会和我一样,守护这里。”(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