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大川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们最爱讴歌的对象,他们流连钟情于此,山川也因有了文人的行吟题咏而更加妩媚清灵。江西的许多名山大川都被文人书写过,著名的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石钟山记》《题西林壁》。大家未曾想过的是渝水区的百丈峰也是许多文人的所爱,也有许多为它所作之经典诗作流传至今。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赣袁两河漫长的人文活动中,经过或短暂停留于百丈峰的名人文士,有如流星般,划过夏夜星空。他们或浅酌低唱,或行吟走笔,给百丈峰增高添色,也带给百丈峰下黎民百姓无限荣耀。在百丈峰的美山美水中,都有哪些名家留下了哪些名作呢?小编这就给大家梳理梳理!
朱 熹
朱熹(1130-1200),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南宋淳熙年间朱熹从萍乡、宜春一路揽胜进入新喻西境,即兴吟出七律《新喻西境》,赞美新喻“稚杉绕麓”,“野水涵空”云锦般的华美山水,来到县城虎瞰山,远眺东面的百丈峰,西面的钟山,北面的蒙山,南面的鼎山,叹曰:五星奠位,宜有贤者出。几天后他来到了百丈峰,访仙人遗踪,观紫台丹井,诗兴勃发留下了《百丈山记》、《咏葛仙峰》等诗文。
百丈山记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这篇游记的意思是: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越过。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人。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门内横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之下,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怜惜罢了。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用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我和刘允父、平父、吕淑敬、表弟徐周宾一起游览了百丈山, 大家都赋诗记述百丈山的胜景,我详细叙述了一行人游览的经过。百丈山最值得观赏的地方,要数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几处景点了。因此每一处别外写了首小诗来记述这里的景致,献给同游的朋友,并且借此告诉想前往(游览)却没能成行的人。
咏葛仙峰
磴道千寻风满林,洞门无锁下秋阴。
紫台凤去天阙远,丹井龙归地轴深。
野老寻真浑有意,道人谢客本无心。
一尊只是酬佳节,俯仰山林慨古今。
(注:葛仙峰即葛峰,在百丈峰右,山势峻拔,高出东境,上有葛仙坛,传说有仙人迹。)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是北宋的大文学家,江西诗派代表人物,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黄庭坚与百丈峰很有缘分。他在宋哲宗登基年(1095年)被贬斥至黔南,路经百丈峰山脚,在新余盘桓了一些时日,写了一首极其有名的诗作《新喻道中寄元明》。
当代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非常推崇这首诗,在钱先生编著的《宋诗选注》中评语是:“这首是黄庭坚的比较朴质轻快的诗,后来曾几等就每每学黄庭坚这一体。
新喻道中寄元明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黄大临,字元明,是黄庭坚的哥哥。黄庭坚贬斥到黔州去的时候,大临一直送到地头,路上经过一百八盘和四十八渡等险境。
此诗首联破题,平平叙来,情真意切。自己因病戒酒,辜负兄长款待的一片深情。中间两联尤为“朴质轻快”,且诗味淳厚之至。“山店远”,似有“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清新意境;“午风凉”,绝无“关塞萧条行路难”的重重心事。而颈联则是家常话,只要家中的人身体都健康,也就用不着“来书细作行”了。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尾联回忆当年兄长相送的深情厚谊,一路上携手前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至此诗依然“梦寻来路绕羊肠”。
陈宪章
陈献章即白沙先生(1428-1500),广东新会人,明代著名理学家。
咏百丈峰
淦西百丈耸危峰,白画雷霆出洞中。
一片黑云横日下,霎时飞雨过江东。
村村苗长田畴水,处处凉生枕簟风。
好向夕阳楼上望,晚睛江色映长虹。
该诗意境优美,将其在大自然中舒展怀抱,悠然自得的性情跃然纸上,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大家气象。
包世臣
包世臣(1775—1855),安徽泾县人,清代著名书法家、思想家、学者。于道光18年(1838)任新余知县,有惠政。一生仕途不顺,终归布衣。晚年寓居南京,以卖文鬻字度日。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等鼓吹碑学,影响很大。工诗文书画篆刻,名重江南,行草隶书,为世所珍,一时称为包体。毕生留心于经世之学,勤于实地考察,对农、礼、刑、兵等具广博见识。道光年间,他力主严禁鸦片,建议防患未然,鸦片战争期间,为林则徐献策,有旷代逸才之称。
包世臣在任新余知县时,著有《葛仙坛记》,其全文如下:
渝邑多山,最高者莫如百丈峰。上有仙坛四所,惟葛仙坛尤著。邑志载坛旁有炼丹井、飞来石,谓即葛仙之遗踪也,孜仙为丹阳句容人,居罗浮,与南海太守鲍靓善,又常为广州参军准诸地望。江南之入粤者,多由临江,则其说近似也。庙宇创自前朝,历年既久,墙栋颓坏。东乡之好义者,捐资葺治,因故为新。适予摄宰是邦,绅士请为之记。予惟地以人传久矣,仙翁当晋太安中,尝为将兵都慰,后加伏波将军,屡立战功,乃以时值流离,不获大用,隐居专书,自附文儒。读《抱朴子》内外篇,多言神仙方药之事,故世附为道家。然仙尝曰“山林之中无道”,又曰“七尺杖术是不急之末学”。是不徒欲以列仙见称者也,然而往迹之系人怀思。有贤士君子,里居第宅数百年,后化为荒烟蔓草。有心者凭而吊之,犹唏嘘不能已。况以仙之精诚皎然不磨,徒使洞崖古迹悠悠千古,而庙宇无存,其可乎?爰勒之石谨志其成,庶谒斯庙者知所景仰。其首事及醵资姓氏例得列碑后,使后世有可稽考,庶得以永此名胜云尔。
来源 | 渝水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