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大批反映百年党史、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倾情上线,开创了主旋律影视作品高质量创作、高效率传播、高社会关注、高市场回报的新高度。分析这些作品引发集体追看乃至全民热议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从人的基本需要和生命理想出发去提炼主题、结构故事、塑造人物,使作品颇具说服力、感染力和穿透力。
遵循艺术规律,找准创作的出发点,作品才能感人至深。近期涌现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把一代代中国人在救亡图存、民族解放道路上的苦苦追索和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朴素向往深刻融入主题当中,用情感共鸣解释信仰力量,用人性光辉点亮革命理想的康庄大道。若想让一百年来的历史故事感动今天的观众,就要勾连起今日与往昔的必然联系。虽然彼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的思想观念与今日有很大差异,但是人的基本情感却是一致的。因此,主动摈弃空洞的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表述,转而从人性出发、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来点明主题、诠释信仰,更容易让当下的观众尤其是青年人认可和接受。比如,电视剧《觉醒年代》深刻剖析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劳苦大众的生存状况和思想观念,把党的孕育和诞生根植于对国家兴亡、民族解放和劳苦大众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有力回答了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之问。
近期的优秀主旋律影视作品在结构故事时,还把唯物史观、社会主义等抽象理论具象化地融入叙事当中,从细节里找初心,融人情味入政论体,化大道理为身边事。在电影《1921》中,偶逛游乐场时刘仁静对着哈哈镜的求知欲,李达对邻家小女孩露出的微笑,这些情节把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们刻画得既有革命理想,又有生活意趣。电影《柳青》用一幕柳青剃掉头发、换上农民装束的桥段,宣示这位人民作家对土地、对农民深沉的爱。电视剧《啊摇篮》通过丑子冈和孩子们的点滴相处,揭示革命火种赓续传承的精神力量。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里的每个故事都用小切口观照大时代,在“真理的味道”“守护”“雪国的篝火”等剧集里,信仰坚守总是和人的基本情感紧密相连。这些故事生动且真挚地告诉我们:“无产阶级丢掉的只是枷锁,获得的却是整个世界。”
近期的优秀主旋律影视作品在塑造人物时,力求真实自然,让生活意趣和世俗情感与革命信仰同频共振。无数的艺术实践证明,很多时候征服观众的不是大动干戈、大呼小叫,往往是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颦一笑,更能直抵人心。因此,越来越多创作者在角色塑造时,特别注意捕捉角色细微的动作、神态和语气,用富有人情味、具有烟火气的生活常态反映角色的精神状态和心路历程,点亮人物内心深处最幽微的光芒。近期许多影视作品都不约而同地表现了革命先驱、时代楷模颇为动情甚至脆弱的一面,这是符合人性基本特征的真切表达。《光荣与梦想》开篇,毛泽东在追忆爱妻杨开慧时潸然泪下。还有《山海情》里的李水花一角,仅用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就迅速俘获了观众。短短数秒的情感释放,诉说了贫瘠土地给她带来的苦涩和委屈,也诉说了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对摆脱贫困的渴望,这一幕充分唤起了观众的同理心和共情力。
总之,主旋律影视作品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用人性的光辉点亮信仰的起点、生活的动力和革命的理由,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人民群众的意趣情怀深深镌刻在影视作品中。唯有如此,主旋律影视作品才能够真正打动并持久占据观众的心。
作者:杨洪涛(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