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广饶路小学的学生们体验无人驾驶汽车。
王海滨摄(影像中国)
安全、高效、便捷、经济、绿色的出行,一直是人们的追求。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正与交通行业加快融合,智能交通建设提速,我们离这一目标更近了。
当前,智能交通有哪些应用场景,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又该怎样推进建设?
新一代信息技术助推智能交通跨越式发展
“有了这趟公交车,我每天能多睡半个小时。”家住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邢先生高兴地告诉记者。他提到的公交车来往于梅溪湖和高新区之间,是今年5月长沙首条试运营的智慧通勤公交。利用智能网联技术,科技人员改造了沿线26个路口的红绿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当该公交车行驶到路口时,红灯会自动切换成绿灯,保证公共交通优先通行。
在北京,不久前由百度公司运营的我国首批“共享无人车”正式对外开放。用户通过手机应用一键呼叫,自动驾驶出租车就能接单。该出租车为完全无人驾驶,汽车屏幕上显示着起点终点、道路限速等情况,还会根据环境合理决策,除非遇到紧急情况,一般不需人工干预,乘客得以安心享受乘车的乐趣。
危险品运输是道路运输安全监控的重点。按规定,运输危险品的车辆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内在固定的路线行驶,然而哪条路线人口少、道路通畅、保障条件好、不易出现安全隐患等,人们并不清楚。而今,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腾讯开发的重点车辆管控系统有望解决这一难题。腾讯智慧交通副总裁施雪松说:“通过分析道路沿线人口、拥堵状况、应急处理资源等,我们能够辅助交管部门规划危险品运输路线、时间,从而保障运输安全。”
智能交通是将信息、通信、传感等技术综合运用于交通上的成果。长沙的智慧通勤公交、北京的无人驾驶、危险品运输路线规划,都是智能交通应用场景的有益探索。专家表示,发展智能交通,符合我国交通行业转型的现实需求,也顺应了技术发展大势,既回应民生关切,也能牵引产业变革,是我国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管理部门与科技专家未雨绸缪,在我国机动车总量只有几千万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上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就开始了研究和探索,并制定了相关规划,为我国智能交通起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传统主要依靠设备集成提升交通智能化程度不同,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望助推智能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如,传统自动化技术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无人驾驶,但距离商用比较远。融合了最新的人工智能、雷达、地理信息等技术,汽车“大脑”快速进化——不仅能“看”,没了盲区;还有了“智商”,懂得决策,从而向无人驾驶迈出了一大步。
快速发展的5G技术具备低时延、广连接等优势,是推进智能交通的利器。比如,控制好自动驾驶状态下运行的地铁列车,需要精确可靠、极快速响应的传输信号。有了5G,这一技术不再是难题。今年4月,深圳开通的首条无人驾驶地铁线,就融合了5G技术。
智能交通车路协同网络有待进一步优化
小到交通信号灯的控制优化,大到搭建城市交通“智慧大脑”;从公交到地铁,从公路到港口,交通各行业、各领域都在展开智能化尝试,智能交通的图景渐行渐近。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解决方案总经理聂育仁认为,当前,智能交通处于起步阶段,即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
但总体看,智能交通应用场景规模化落地还有一段距离。智能交通离不开一套相互支撑的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可能造成“智”而不“能”。例如,高级别自动驾驶的真正落地,除了要有“聪明”的车,还得有“智慧”的路,这就需要可知可感的基础设施、数据决策和管理系统等共同搭建起来的车路协同网络。
“如果车路协同是路灯,单车智能就是车灯,两者协同,自动驾驶规模商业化落地门槛才能降低。”聂育仁认为,只有实现了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行车才能更安全、行驶范围更广泛、落地更经济。
专家表示,目前,智能交通发展仍不够系统,发展不平衡,各个方向缺乏协调,系统性的智能化应用和集成还有待加强。比如,交通控制设备基本能够满足单一控制场景,但要适应于未来的车路协同场景,还应进一步优化。
针对短板,政府部门和产业界正在发力。今年5月有关部门表示,要着力推进“单车智能+网联赋能”,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
“我国新基建的提速,将为车路协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说,随着技术解决方案的进步,车路协同网络也将不断完善。
展望未来,施雪松认为,未来交通是以人为中心、人车路智联的“生命体”。“通过感知设备采集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处理数据,数据和算法双轮驱动,交通行业有望实现从分析、预测、决策到反馈的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升级。”
聂育仁判断,智能交通发展会经历“数字化升级、网联化转型、自动化变革”三个阶段,三者同步推进,并非一个接着一个阶段开启。“未来城市可能会出现智能交通运营商,高效、绿色、共享的自动驾驶车辆,并与其他交通工具结合,形成全新的出行和运输模式。”
科技界、产业界和管理部门协同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智能交通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技术、市场、政策和法规的良性互动,需要科技界、产业界和管理部门协同发力,共同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专家提醒,智能交通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将过去信息化工作简单搬到网上,它的根基是人们交通出行的切实需求。产业界应当扎实挖掘痛点,找准应用场景,有了产业支撑,技术更新换代的动力才持久。
管理理念需齐头并进。比如,采集交通数据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挖掘分析价值。专家表示,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的开放共享机制,才有利于真正做到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
法律法规应适度包容。以无人驾驶为例,适应夜间、暴雨天气行车等复杂路况,自动驾驶需要积累足够的真实路况数据,支持感知、预测、规划等模块的升级。聂育仁举例,北京设立了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从下午4点到夜间10点时间段,开放夜间测试,对企业研发很有帮助。
“发展智能交通,我国有较为丰富的应用场景,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也较高。”聂育仁分析,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我国具备一定的优势,有望在智能交通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业界专家提醒,保持智能交通发展势头,互联网企业等新入行者,在发挥好信息技术应用优势同时,还有必要加深对交通行业底层逻辑的理解,加强融合互通,协同推进智能交通。
专家认为,在交通信息采集、感知、分析等一些软硬件上,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迎头继续追赶,智能交通发展才更平衡、协调。
“我国交通密度大、交通情况比较复杂,这对发展智能交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聂育仁认为,智能交通前景广阔,用好技术手段解决人们交通出行的痛点,将成为牵引我国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