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汛”而动风雨共担
晁星
本周,京津冀地区经历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雨情就是命令,从气象会商、预警监测,到巡查抢险、避险转移,三地防汛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汛期迎战暴雨,于三地而言,压力挑战不小。从气象条件看,此次降雨过程覆盖范围广、局地暴雨强、防范难度大。据专家预计,在本次降水过程后,华北雨季正式开启,需要持续防范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天气。再看水文与自然地理环境,京津冀属于海河流域,河流源短流急、洪水突发性强,防汛难度大。且三地山区、浅山区面积很广,山沟沟中的小型水库、塘坝截流等水利设施情况极其复杂,崩塌、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非常多。更需注意的是,京畿之地一水相连、河道相通,潮白河、永定河等大部分河流都是跨省市河流,跨区域管理难度不小。综合来看,持续性的雨情、汛情是对三地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也是对区域协同的一次检验。
水是流动的,防汛必须讲究协同。三地互为上下游,北京的降雨可能向下游倾泻,上游地区的降雨也会对北京的汛情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三地防汛若是步调不一,效果就会大大打折。为此,多年来,京津冀一直在不断完善防汛联动机制,逐步推进流域化管理。编制大清河、永定河、北三河和滦河等流域超标洪水防御预案,完善联动防汛顶层设计;加强汛期气象联防,汛情、雨情、水情信息实时汇总共享,分强度、分区域、分时段递进式预警;细化防汛“网格”,对跨区域河道、沟壑等进行联合会商、联合查勘、协同处置……事实证明,在各尽其责的同时充分协作,便能发挥出握指成拳的作用。
特殊天气对物资供应能力同样是个考验。前两天的暴雨天气下,北京线上生鲜订单一度骤增35%以上。未来一段时间,京津冀仍将有连续性降雨,相关方面当积极行动,确保“菜篮子”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在这方面,同样离不开协同。近些年,为了让“菜园子”更好对接“菜篮子”,京津冀持续挖掘自身潜力,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民生物资产销协同机制。“场地挂钩”供应协议联通三地,减少了中间环节,强化了供需直接对接;二维码质量追溯体系、一条龙协同监管等具体举措,让质量把控事半功倍;鲜活农产品专设“绿色通道”,早上河北摘菜装车,中午就能端上北京餐桌……市场之手,配以协同之力,优化了区域资源配置,提高了生活物资应急保障能力。
协同防汛,风雨共担。各方当继续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落实三方议定的防汛信息共享、联合气象应急会商、洪水调度信息通报等制度,努力打造防汛工作联动新格局,共同保障三地安全度汛。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