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阳7月11日电 题: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系统:引领水环境治理未来
作者 周燕玲
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在即,前来参会的的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在南明河畔一间餐厅内望向窗外,看着沿河两岸散步的市民和不时飞过的苍鹭,感叹道:干净的南明河回来了。
年过七旬的孔海南在中国治水30余年,常年专注于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洱海的生态修复,也参与了贵阳“母亲河”南明河的水环境治理。
图为贵阳南明河。 李克 摄20世纪末,随着工业化发展和人口高速增长,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南明河污染严重。虽然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南明河保护治理工作,但污染问题却一直没有根治。
总结历次南明河治理经验,2012年贵阳市决定改变以往局部的单项治理,把南明河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并邀请海内外知名规划机构、高校专家与专业公司中国水环境集团一同加入到治理中来。
在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看来,流域水环境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如南明河这样距离之长、人口之密、污染之巨的案例没有成功先例可循,传统治理模式易陷入“反复治理、反复污染”的僵局。
为此,中国水环境集团创新提出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彻底改变了传统大截排到下游建厂的模式。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顾名思义就是把污水厂建在地下,将单一功能的污水处理厂转变成城市水生态综合体,实现了水资源、土地资源100%利用。
图为贵阳青山再生水厂。 周雅萌 摄记者在贵州首个全下沉式再生水厂——青山再生水厂看到,地面是开放式生态绿地公园,建有水环境科技馆,不少老人拎着鸟笼在林间遛鸟,芦苇丛中清澈的景观水徐徐流过,既听不到噪音也闻不到异味。这个再生水厂日污水处理能力5万立方米且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
在南明河沿岸,这样的下沉式再生水厂共有16座,不仅破解了山地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用地难题,还节省15亿元投资成本。再生水厂每年可向南明河生态补水4.5亿吨,平水期河道中70%的水量由下沉再生水系统供给。
孔海南对记者说,南明河的治理具有整体性、规模性的特点,治理效果十分明显,“当其他城市还在考虑黑臭消除,是否能达到IV类水化学指标时,南明河已成为了一条生态河道和旅游河道。”
目前,在南明河中水生植物的覆盖率已达到了80%,除了鱼虾蚌、浮游生物类之外,还尝试恢复原著水生动植物,水下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此外,沿河道建设有湿地公园、休闲广场,改造景观20.36万平方米。
贵阳市水务管理局副局长刘楚霞介绍,贵阳市还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建成了南明河流域大数据监管平台,通过对河道水质水量的实时监测和沿岸环保设施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对河道及重要排污口的精准监管,一旦发现排污超标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并开展部门联动执法,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企业偷排漏排行为。
记者了解到,借鉴南明河的成功实践,中国水环境集团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目前已在国内21个省份实施,规模居亚洲第一。亚洲开发银行评价:“中国水环境集团下沉再生水系统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将引领中国乃至世界水环境治理未来发展方向。”
如今,昔日植被稀疏的南明河岸风光旖旎。白天,岸边散步的老年人们不时端着相机定格河中捕鱼的白鹭,河岸奔跑嬉戏的年轻人在绿荫柳条下挥洒青春;夜晚,不少游人散步岸边吹着河畔凉爽的风,亦或坐在河畔的餐厅品着茶观赏夜色。(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