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江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三十二场)在南昌举行

2021-07-08 09:42 江西卫生健康    阅读:3083 

新闻发布会现场

7月7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江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三十二场)。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光华介绍我省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开展的工作成效及我省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情况;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朱卫丰介绍我省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有关情况。国医大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伍炳彩,岐黄学者、“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江西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刘红宁,省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江西省中医院院长刘良徛,省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处处长李中方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傅云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傅云

傅云: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江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光华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朱卫丰女士,国医大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伍炳彩先生,岐黄学者、“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江西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刘红宁先生,省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江西省中医院院长刘良徛先生,省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处处长李中方先生,请他们介绍我省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开展的工作成效及我省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先请谢光华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光华

谢光华:

各位记者朋友:衷心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们对我省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中医药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关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中西医并重,统筹中西医资源,在新冠肺炎防治工作中建立健全中西医协同机制,强化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持续发挥中医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的作用,全力以赴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下面,从三个方面作一个简要通报。

一、关于疫情防控中医药工作有关情况

全省中医药系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全省930例本地确诊病例救治情况呈现“两高两低”特点,即治愈出院率、中医药参与率分别高达99.9%和98.4%,死亡率和复阳率分别低至0.1%和2.99%,均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设立了除湖北外第一家省级中西医结合定点医院,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及时启动26项中医药抗疫应急攻关专项,立项数、经费投入居全国前列,形成了覆盖医学观察期、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等全过程的中医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及时研制出“温肺化纤颗粒”“苇梗清瘟颗粒”传统中药制剂。组建以中医药专家为主体的中国政府赴乌兹别克斯坦联合工作组,协助该国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专业的疫情防控指导。乌兹别克斯坦通过总统令特批了我省援助的山腊梅叶颗粒、热敏灸艾条、连花清瘟胶囊等13种中药和中成药临时注册和中国中医医师在乌的执业许可。

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我省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推进中医药常态参与。截至2021年7月6日,我省已连续495天无本地新增病例。

一是完善中医药防疫方案。按照国家要求成立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组建了江西省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制定冬春季疫情中医药预防方案,向社会及时发布中医药预防用方。建立全省疫情防控物资保障中药储备机制,实现全省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及定点医院87种中药饮片和15种中成药储备量满足30天满负荷运转需求。

二是实施预防关口前移。加强中医药早期预防干预,对全省所有隔离点人员辨证使用中医治未病指引,各地及时向隔离点人员、防控疫情一线的易感人群发放预防用中药、香囊、鼻喷剂等,向疫情防控一线的易感人群发放预防用中药200余万剂。目前我省已进入高温高湿的夏季,我们组织中医药专家对古代治疗暑病的常用药物进行研究,为防疫和防暑相结合的中医药疫情防控提供指导。

三是落实防控应急演练。制定不同情景的防控策略及措施,组织中医医疗机构以发生本土散发病例、聚集性疫情为背景,开展疫情防控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中医医疗机构疫情信息报告、联防联控、应急处置、院感防控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强化防控能力保障。举办全省提升中医药防控新冠肺炎能力培训班,实现全省二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全覆盖。派员参加国家中医药局举办的“突发急性传染病中医应急能力提升培训”。推进63所县级中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项目建设和15所县级中医院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抓好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强化中医院发热门诊、核酸检测能力建设。

二、关于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有关情况

一是完善政策措施。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为主线,抓好全省中医药改革发展顶层设计。在全国较早制定江西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这一系列政策文件对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振兴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明确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举措,确保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医药的决策部署要求落实落细

二是提升服务能力。省、市、县、乡中医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省中医类医院增加到121所,三级中医医院从16家增至25家,床位数从2.5万张增至3.32万张,全省建设了1609个基层中医馆,基本实现全覆盖。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学科、中药科研平台、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相继建成;评选表彰江西第二批10名国医名师并建设相应工作室;实施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选拔100名中青年人才予以重点培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重经典、跟名师、早临床、多实践”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聚焦创新驱动。全力打造创新引领、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的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创建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健康研究院。热敏灸技术、“中药制造现代化—固体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动中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100多项。

四是促进融合发展。发展中药材规模化种植。2020年,中药材面积达到311万亩,产量66万吨。“赣十味”“赣食十味”中药材中黄栀子、枳壳、芡实等主要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全省中药材的65%以上,艾草种植面积从2018年2万亩增至2020年9万亩。建设定制药园15个,建立32个省级森林药材科技示范基地,制订推广药材种植标准30多项。2021年1-5月,全省中药子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87.25亿元、同比增长17.74%,利润20.06亿元、同比增长27.82%。中国中药江西一方、华润江中、新绿药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三、关于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核心,以完善服务体系、推动产业发展、强化科技创新为重点,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开放发展。

第一、以立足民生改善为导向,在努力完善服务体系上持续发力。积极推进省、市中医院特色发展,夯实县级中医院基础。加强中医医院优势病种和特色专科建设,推进建设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西医协同防治的省级中心,加快中西医结合发展,形成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科。完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建设。

第二、以激发产业动能为动力,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稳步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着力提升中药材质量和道地性,强化赣产中药材品牌建设。加快推进中药产业发展。争取在中药新药、中药装备制造、产业重大项目、中医药新业态上有新突破。加快推进热敏灸产业发展,加快推进艾草标准化种植与精深加工,推进热敏灸相关产品研发。

第三、以传承创新为核心,在加强人才培养与科技支撑上持续发力。继续加大省级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规模,争取在每个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培养1至2名中青年中医药骨干,同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江西中医药科技创新行动,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支持组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推进赣产中药材和诊疗技术研究,促进中医药成果转化。 

傅云:谢谢谢光华局长的介绍,下面请朱卫丰校长介绍有关情况。

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朱卫丰

朱卫丰: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感谢大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江西中医药大学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后选派了9批次51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湖北武汉、随州、蕲春,以及江西新余等地,三天内迅速建设了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省级中西医结合定点医院,组建了10支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技攻关团队,为江西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决定性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我们派出了中医医疗队参加中国政府(江西)联合工作组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协助抗疫,乌驻华大使致信学校表示感谢。

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江西中医药大学近年来通过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健康江西所做的贡献。

一、创新引领,中医药人才培养探索实践成效显著

我校紧密围绕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立足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所具备的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创新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是创新开展了基础素质教育改革实践探索。2006以来,我校提出了以身心素质、思想素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基础素质理论,构建了以“四自一养”为培养路径、倡导“赢在终点”教育理念的双惟实践育人模式。这种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不设门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注重培养奉献意识与良好习惯,鼓励追求人生的不断完善和自我超越。15年来,吸引了2万余名学生参与其中,全国80多所高校专程前来考察学习,这种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是江西省高等教育迄今为止唯一的一等奖。《人民日报》以“‘双惟班’的十年长跑”为题进行了专题深度报道。

二是创新开展了专业素质教育改革实践探索。我校提出了教学“同频共振”理念,贯穿“教”与“学”两条主线,着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改革、校企(校院)协同育人改革,构建了“两线五面”教学改革体系,该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高层次中医药临床人才培养方面,我校创办了岐黄国医书院,这是全国“中医专硕培养与中医规培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唯一试点单位。我们书院最大亮点就是,将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互补融合,半天跟师临床、半天理论研讨,强化中医和西医临床技能,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信念坚定、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的临床人才。

历经60余年,我校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中间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他们始终活跃在一线,服务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健康江西实实在在地行动着。

二、科技赋能,助力“健康中国”和中医药强省建设

我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统领学校的科技创新,主动作为,自觉肩负起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重任,将论文写在产品上,将项目做在企业里,将育才放在实践中,鼓励科技成果优先在省内转移转化,不断强化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

一是着力打造平台领先、成果丰硕的“科研高地”。我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培育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建设了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蒙药丸剂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字号”科研平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等一大批省部级平台,“十三五”期间牵头承担了6个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校先后建设了热敏灸、制药装备、癌症研究、中药炮制、创新药物等科研团队,持续加强对重大疑难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和药物开发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填补了江西中医学领域空白;“中药制造现代化——固体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现江西药类该奖项零的突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校牵头制定了江西中医药防治方案一二三版,推出了“温肺化纤汤”“一艾三用方”,研发了注射用B4粉针抗炎1类新药等,为我省抗疫贡献了江中医力量。

二是着力构建服务社会发展的“创新智本”。我校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热敏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与吉安市、赣州市、丰城市等10多个市县区开展了中医药产业与热敏灸技术合作,共建了一批热敏灸小镇,直接受益群众超过10万余人,助力我省推进百亿级热敏灸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将中药制造工艺与装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热敏灸总部、中医药香疗大健康研究院落户赣江新区。大力推进江西中医药健康旅游业建设,与江西旅游集团、三清山、龙虎山合作,创新打造我省旅游新业态。

多年来,我校还培育了上市公司江中药业,与省内25家中药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为全国100余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研发及二次开发的中药产品70余个,先后有16个产品实现了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在2018年全国大学技术转让收入排行榜中,我校全国排名第58位,位列我省高校之首。

今后,我校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中医药强省和健康江西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傅云:谢谢朱卫丰校长的介绍。现在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

江西卫视记者

江西卫视记者:江西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名医名家名著众多,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江西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和地位?

国医大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伍炳彩

伍炳彩:江西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药的代名词“杏林”来源于三国时期名医董奉在江西行医的故事。从东汉到民国,名医辈出,著作丰富,有据可查的医药学家达2000余人,集中活跃在旴江流域,形成了“旴江医学”流派,中医药著作700余种,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宋代著名医家陈自明,是我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妇产科专家,著有《妇人良方大全》;元代的危亦林是著名的骨伤科专家之一,著有《世医得效方》;清代著名医家喻嘉言,著有《医门法律》,等等,对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西自然环境优越,中药材资源丰富。中药材品种达2061种,占全国中药资源总数的16.1%。其中,车前子、黄栀子、吴茱萸和枳壳为江西著名的道地药材。江西的中药材加工、炮制历史悠久,引领全国。自汉晋以来,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樟帮”“建昌帮”炮制技术体系,在全国四大药帮中占据半壁江山,是南方传统炮制技术的代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樟树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药材集散地,是闻名国内外的中国药都。

近代以来,江西的中医药发展依然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名医荟萃,当时就广泛流传着“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的民谣,他与著名中医大家江公铁等创办了江西中医专门学校,他的事迹和学术成就入选了《中华中医昆仑》一书。还有著名伤寒大家姚荷生、被誉为全国中医界“活字典”的傅再希,有提出中医辨证“寒温统一、内外沟通”思想的万友生,有发掘“旴江医学”流派、填补江西地方医学史研究空白的杨卓寅,有被誉为“草珊瑚之母”的熊文淑、研制一类抗癌新药槐定碱的李雪梅,有首创“各家针灸学说”“无创痛穴疗学”的著名针灸学家魏稼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专家。还创造了中医界数个第一,例如,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省级中医院——江西中医试验院(江西省中医院前身),创办了建国后第一份中医学术刊物——《江西中医药》,等等。

作为一名中医人,我深受江西中医药文化的熏陶,这些名医名家的事迹一直教育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始终秉持医者初心,坚守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中医药阵地。我对中医药的振兴发展充满信心!

香港商报记者

香港商报记者:在去年的疫情防控斗争中,我省中医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已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正有序接种新冠疫苗,但仍有一部分人群是有禁忌不适宜接种的,能否请刘院长从中医的角度,为大家提一些日常预防保护的建议?

省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江西省中医院院长刘良徛

刘良徛:目前全球疫情还很严重,病毒易变异,致病性强。广州这次疫情是国外新冠变异株Delta所致,从反馈的信息来看,其致病有新的特点:第一,潜伏期短,一般3-7天就发病;第二,高龄患者多,并发症合并基础病患者比例较高;第三,病情进展快,既往多7-9天转重症,此次患者多为3.3天即转重症;第四,病毒载量大,核酸转阴比较慢。但是,经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还是显著的。前面谢局长的介绍和这次广州抗疫中医药所起的作用充分说明:在应对各种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都可以提出有效的治法和方药。

总体来看,目前防控压力还是非常大,我们必须继续加快疫苗接种,建立有效的防疫屏障,这一点放在首要的位置。当然,古代医家强调“避其邪气”,就现代而言,就是要求戴口罩,这一点也很重要。而对于不宜接种疫苗的人群,也包括我们一些普通人群,中医药同样可以继续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提高免疫力、增强防疫抗病能力方面。我省已先后发布了3个版本的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和传统食养指导,其中包括预防方、食疗方、香熏、一艾三用法等方法,实践证明是有效的,还将继续应用。针对目前的季节特点,我们认为要防暑与防疫相结合,已组织中医药专家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方案,近期将发布。当然,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病毒变异的情况,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经过一年多的抗疫实践,我们认为,中医药防治病毒性传染病的特色和优势至少有两大方面:

一是,中医药最大的优势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张伯礼院士曾说过:“历史上我们打了500多次抗疫战争。这次也不例外,是最漂亮的一次。之所以漂亮,是因为对轻症、重症乃至整个战‘疫’,中医都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没有特效药的时候,中医有有效的治疗方案,这次新冠如此,以后只要是急性传染病,只要是一种新病毒,都是如此。”中医学在两千多年以来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效方剂,如《伤寒论》《温病条辨》《温疫论》为代表的古代专著,记载了大量防治病毒性传染病的方药,为我们今天应对病毒性传染病提供了中药的可及性。将来面对新的病毒性传染病,中医药同样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可以根据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候特征,通过辨证论治,提出相应的治法和方药。例如这次抗疫,国家总结推出了以清肺排毒汤为代表的中医药有效方剂“三方三药”,即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在这次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省也总结出了散寒除湿抗毒方、清热化湿抗毒方、温肺化纤汤等有效方剂。

二是中医药还有多种治疗手段,我们可依据病人的不同病情提供相应的治疗措施。除口服汤剂外,还有中成药、中药注射剂、针灸、穴位贴敷、中药熏洗、耳穴压豆、热奄包等等治疗方法。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配合运用相应的治疗措施,起到协同增效的效果。

对于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中医药将如何传承、创新、发展?我们认为,一要全面、深入挖掘和整理相关的学术体系和理法方药,积极探索中医药规范化、客观化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形成可应对各种病毒性传染病的诊疗方案。二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有效药物或方剂的抗病毒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开展具有循征医学证据的临床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颗粒剂、口服液等不同剂型,甚至中药注射剂,以满足危重症患者的临床需求。三要在中医药领域建立开放、竞争、协作的机制,特别是要通过资源共享、协作攻关、优势互补、技术支持、联合共建等一系列形式建立协作机制,提高中医药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整体能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救治体系。

科技日报记者

科技日报记者:刚才伍老讲到疑难病症的治疗。我了解到今天是小暑节气,能否请伍老继续给我们介绍一下夏季如何养生防病?

伍炳彩:今天凌晨4点,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也即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对我们江西而言,梅雨结束,盛夏开始,并进入伏暑时期。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连风中都弥漫着热气,人们容易出现口渴,气短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加之人们贪凉,极易发生呼吸道与消化道的疾病。夏季如何养生防病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关注的问题。遵循中医“四时”养生的经验,夏季养生防病的方法有鲜明的季节特点:

首先,在饮食上,应以清淡食物为主,可按照其体质类型与相应的季节进行调养。诸如平和质人群的夏季食养,应以甘凉为主,宜食清热生津、甘凉解暑之品,适当食用祛湿之品。肉蛋类宜食鸭肉、鸭蛋、鱼肉等;烹饪方式宜蒸、煮、炖、清炒为主。可适当增添金银花、菊花、苦瓜等清热解暑食物;或可增添山药、西洋参等益气生津食物;也可增添薏苡仁、马齿苋、茯苓等清暑利湿食物。

其次,在日常起居方面,应减少外出,可早睡早起,保持心情愉悦与安静,可听一些悠扬舒缓的音乐,“听曲消愁,尤胜于服药”。

第三,在运动养生方面,要多静坐,静则神安,每天静坐15-30分钟即可,也可以打打太极拳。

第四,针对夏季多湿浊,香熏、香疗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养生方法。

第五,在夏季,特别是入伏之后,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冬病夏治主要针对三周岁以上虚寒体质的人群,适用于冬天容易发作或遇冷易加重的疾病,如哮喘、反复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风湿病等。除了中药内服、针刺、艾灸之外,三伏贴是最为简单易行的方法。敷贴期间应少吃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也可用艾灸来代替三伏贴,每次灸30分钟,同样可以达到相似的效果。

凤凰网记者

凤凰网记者:有一个问题想提给刘院长,作为普通老百姓,如何更好地运用中医药来进行预防保健?

刘良徛: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的运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治未病”,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可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调畅等方面进行,可采用的方法很多,包括但不限于传统运动养生、针灸、按摩、穴位敷贴、饮食养生、药物保健等。

这里主要介绍下儿童和老年人群的预防保健。其预防保健与一般人群“同”中有“异”。首先介绍下儿童保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特别需要从食物中摄取营养;但因其脏腑娇嫩,常可见肺、脾、肾不足,容易出现发育迟缓;营养不良,气血不足;消化不良、积食;抗病能力差,易患外感与肺系疾病。 因此,儿童的日常预防保健方法是:首先,要合理喂养、均衡饮食。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注重营养均衡、合理搭配的基础上,提高幼童膳食中鱼、肉、蛋及豆类等优质蛋白质的比重。不宜食用大寒大热的食物与药物,也不宜重补蛮补,一味增添高营养食品。一般在新鲜蔬菜、水果、莲子、白扁豆、薏苡仁、芡实等性质相对平和的健脾胃食物基础上,可适当增加补肾食品的供给,如动物的肝脏、肾脏、脑髓及核桃仁、黑芝麻、桑椹、黑豆等。宜少食或忌食温补滋腻的食品,如羊肉、火腿、海参等。还应少食生冷、零食。食物的烹调宜细碎软烂,多煮、煨、蒸等方法,不宜油炸。其次,寒温调适。保暖要点是头宜凉,背、足宜暖。并随寒温变化增减衣衫,以小儿的手足暖而不出汗为宜。第三,常灸神阙穴,对儿童的过敏性鼻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有较好的预防保健作用。

对于老年人呢,随着各种生理机能的下降,悲观消极的情绪比较多见,需要经常进行自我调适,减少不良情绪的干扰,更应该安排合理的起居,保持充足的睡眠。

在食养方面,清淡饮食,以性质平和食物为主,烹饪方法宜清蒸、炖、煮,少油炸煎烤,可适当选用粥食或茶饮。日常饮食以谷为养,以果菜为充,肉类适量,宜常食用莲子、山药、藕粉、菱角、桃仁、黑豆等补脾益肾之品。不可偏食、嗜食;应少吃多餐,提倡七分饱,进食宜缓,避免暴饮暴食。少饮酒,或低度、少量、慢饮,不宜空腹饮酒;对于阴虚体质、湿热体质之人应忌酒。老年人饮茶不宜过浓、过频,不宜空腹饮、凉饮。脾胃虚寒、失眠少寐者不宜饮茶。

老年人之运动量宜小不宜大、动作宜缓慢而有节律。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游泳、老年体操等。

老年人常灸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热敏穴位,能起到健脾益气、温补元阳的功效,对慢性支气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前列腺肥大等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江南都市报记者

江南都市报记者:2016年江西省委提出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今年5月,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强江西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这些措施的出台有什么积极意义,能否具体解读一下?

省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处处长李中方

李中方:2021年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各项政策进行再部署再细化,提出了一系列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性举措。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近年来,围绕建设中医药强省目标,我省先后出台了《江西省中医药条例》、《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政策和重大举措,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着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另一方面,我省中医药仍然存在高质量供给不够,人才总量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发展特色不突出、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有效模式尚未有效建立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规律特点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夯实人才基础、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等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有特色、高质量发展,更好实现中医药传承创新,切实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发掘好、保护好、继承好、发展好,更好地服务百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

《若干措施》重点围绕中医药人才基础和发展活力、发展动力、中西医结合、重大行动、发展效益、发展环境等7个方面,提出了28条措施,并按职责分工,分别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落实。我们认为,该文件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坚持上下贯通、聚焦落地。既立足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打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先行区;又聚焦阻碍我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我省中医药发展的资源禀赋、特色优势与人力、财力等实际情况,强调每条政策都有具体任务、责任部门和实施路径,确保政策有效执行。如针对我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和热敏灸原创技术优势,专门提出“道地中药材质量提升行动”和“推动热敏灸产业全面发展行动”,强调以“赣十味”“赣食十味”为重点,制定全生产过程的技术标准体系;做大做优江西热敏灸医院,加快推进热敏灸区域诊疗中心建设。

二是坚持全面统筹、精准发力。围绕中医药特色、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从事业、产业和支撑三向出发,涵盖中医药人才、服务、产业、创新、文化及价格、医保、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文化氛围等中医药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又针对我省中医药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着重从夯实人才基础、增强产业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发展效益、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9大重点行动和19条具体措施。如在完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方面,鼓励科室间、院间和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逐步形成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探索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落实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将中医师查房制度落实、中医会诊人次、中医参与治疗率等中西医结合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内容,综合医院中医药参与治疗率提升至50%以上。在综合医院设立中医科(中西医结合中心)、中医管理科,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开展临床医师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再如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方面,提出支持中西医结合学科(专科)建设,打造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地、平台。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予以倾斜,用5年时间形成一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等。

三是坚持兼容并蓄、创新突破。在借鉴其他省份有关政策基础上,提出具有江西特色的政策措施,在制度设计上更加细化、优化、深化。如对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中,在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对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基础上,我们还提出了在职称评定中探索对中医药人才职称晋升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单设比例等。

我省是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落实文件最早的省份之一,从七个方面完成了省级设计。下步工作的关键是落实落细落地,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落实的力度,坚持目标导向,加强效果评估,发挥好政策红利,有力推进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步。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刚才,李处长对加强江西中医药特色发展的28条措施的解读,让我们对江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请问中医药的发展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岐黄学者、“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江西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刘红宁

刘红宁: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全面推进健康江西建设中,中医药必然有更大作为。

一是在防治重大疾病中进一步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治工作中,中西医结合就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对普通型患者,中西医结合可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促进痊愈;对重症、危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可减轻肺部渗出,控制炎症过度反应,防止病情恶化;对于恢复期患者,中西医结合则可促进康复进程。张伯礼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医和西医各有长处,西医对重病抢救的手段谁也替代不了,但是对一些慢性病改善功用性疾病,中医的优势也很突出,中国人应该感到幸福,有两套医学体系保驾护航。因此,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加快攻关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病因病机、防治关键技术等“卡脖子”问题,提升江西省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开创“中国中医看江西”新局面,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首先就是“吃”这个字,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以“食”来保健是中医的独特优势。中医药自古以来就强调“食疗”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中医认为,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去年,由中国工程院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江西中医药大学联合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医医院等近100家单位发起的中国食疗—医学整合联盟在南昌正式成立,以“食疗进万家,健康全中国”为目标,推动食疗健康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实现全方位全周期守护人民健康。其次就是大家现在熟知的热敏灸,热敏灸是江西中医药大学原始创新灸疗技术,是江西中医药的一张靓丽名片。加大热敏灸文化科普及技术推广力度,发挥热敏灸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把乡镇、社区、家庭作为“治未病”的主要阵地,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热敏灸康养服务网络体系,让基层群众了解热敏灸治疗手法、主动应用热敏灸防病治病。推进热敏灸进入家庭,营造全民爱灸、信灸、用灸的健康养生氛围,共享中医药创新发展成果。

三是在保障居民健康、改善居民生活过程中,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与中医药相结合、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现阶段,已有公司联合中医药科研院所开发中医药在线云平台,利用5G、全景VR及4K高清视频等技术手段,架构以优质中医资源如名院、名医、名科为主体的在线智慧中医药云平台,推广远程医疗,积极发展互联网医院。实现优质中医药资源的在线整合,促进基层重大疾病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将优质医疗资源逐步覆盖到县乡村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齐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短板,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纵向流动。同时,开发线上智慧中医平台和移动载体APP建设,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资源数字化,打破中医药资源传播的地域阻隔,实现优质中医药资源的开放共享。其次是应用感应控制、语音控制、远程控制等技术手段,开发一套融健康监测、管理、预防、诊断、治疗于一体的智慧家庭健康诊疗云决策服务平台,研发一批智能监测、智能诊疗新型移动便携式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国内一流的智慧家庭健康监测和诊疗高地。新一代家用中医诊疗设备能同步实现信息收集、信号处理、信息分析、人机交互等,更加智能化、智慧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健康服务。

研发主动健康干预技术,强化慢性病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创新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实施“热敏灸+”推广计划,大力推进热敏灸机器人、热敏灸灸具和艾条(艾柱)产品等家用适宜中医药设备的研发,实现家庭成员的自我保健与自我康复。力争热敏灸技术覆盖全省80%的县(市、区)与家庭。推动康复辅助器具智能化升级改造。

江西晨报记者

江西晨报记者:刚才,李处长谈及江西省中药材“赣十味”、“赣食十味”,那么具体发展“赣十味”、“赣食十味”有怎样的作用与意义呢?

朱卫丰:“赣十味”、“赣食十味”是为了贯彻落实《江西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精神,推动我省中医药强省战略实施遴选的。“赣十味”包括三子、一壳等,立足江西道地特色药材,突出区域优势,发展赣味中药材品牌,类似川药道地药材。“赣食十味”品种为白莲、粉葛等,是药食两用物质。“赣十味”、“赣食十味” 的遴选,经过了社会公众投票、专家集中评选和网上公示等程序,入选品种极具我省道地性,是江西中医药特有的品牌,有利于推动我省中药材产业化、规范化、生态化发展,有利于汇聚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创新链、技术链、支撑产业链的良好态势,将赣十味和赣食十味所承载的资源和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助力江西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药材大品种-葛(葛根、粉葛)的开发,在功能因子上就注重充分发挥粉葛的食疗作用。粉葛是豆科植物甘葛藤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江西粉葛明清时曾作为贡品,享有“北参南葛”之美誉。粉葛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等功效。针对粉葛,我们从“种-采-制-用-效”五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入手,对接种植户、对接企业需求,成立葛产业技术体系、技术联盟。开展了系统研究,同时发现新的功能因子。我们的研究表明粉葛中的多糖成分具有显著改善血脂边缘异常的作用,“一种葛根多糖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已获授权发明专利,目前正在进行血脂异常患者食用葛根多糖的临床功用评价:确定患者食用粉葛对血脂异常结局指标的影响,获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粉葛作为食品属性,我们也正在进行原料品质及加工制品之间的关系,开发了粉葛全粉原料产品。同时针对药食两用物质产品既有食品的高频次、长周期、大剂量的特点,又具有中药材物质的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作用属性,遵循食药两用产品安全性评价特点,承担了国家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点研发专项,正在进行粉葛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及国家标准的立项建议工作。

希望通过中药现代化及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这两个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构建食药两用中药材的功能因子开发与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模式,从而服务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助力“健康中国”“健康江西”建设。

傅云: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省中医药发展情况,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会后再进行咨询、沟通或采访。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5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