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大兴安岭7月6日电 题:在党65年的“郭排长”:入党是最幸福的事儿
作者 张玮 何康红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儿!”6日,85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内蒙古森工集团绰尔森工公司退休职工郭金海谈及自己一生的理想,依然激情澎湃。
1936年出生的郭金海早在参军前,就加入了村里的民兵团,跟着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人闹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郭金海年轻时的最高理想。
“那时候,老百姓受欺压,穷人受欺辱。”提起那些年那些事,郭金海感慨颇深。“共产党就不一样了,你有啥困难了,给你想办法,凡事都为老百姓着想。”
有了鲜明的对比,郭金海认准了跟党走,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1955年3月,他在河南省西平县五沟营村应征入伍,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帮助朝鲜人民做战后恢复和建设工作。“我们戴上大红花,被父老乡亲们敲锣打鼓一路送到县城,别提多光荣了。”如今,郭金海回忆起来依然难掩自豪之情。
当年,郭金海和其他志愿军战士一起穿着棉衣,背着行李,辗转多地,跨过鸭绿江,抵达朝鲜。“到了以后,没有房子住,志愿军就自己盖草棚子。”
在部队,只要有任务,郭金海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入伍当年,他就经受住了组织的考验,成为一名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1956年,郭金海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重机枪手、班长。
志愿军的生活条件特别艰苦,他们吃着大碴子、高粱米,磨坏了鞋、穿烂了衣服,却不曾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还帮他们进行农耕生产。“志愿军在哪里扎营,老百姓就到哪里盖房子。”郭金海说。
1959年8月,由于国家建设需要,郭金海转业来到林区,被分配到牙克石林业建工局,他先后赴根河、得耳布尔等林业局参加开发建设。最后,在绰尔林区成为一名筑路工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是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林区急需修筑公路运输木材,筑路工人就是开路先锋。
“那时候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提肩抗。一把镐、一把锹、一个土篮就是筑路工人的修路工具。”郭金海告诉记者,他们按照施工图,打开树毛子,用锹、镐,甚至用手掀去草皮子,再一筐一筐地铺石头和碎料。“大家不仅自己编土篮,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还把粗一点的原木截成木轱辘,做成独轮车。”
郭金海任小队长,大家延续部队习惯称小队为“排”,也就称呼他“郭排长”。
“郭排长”是个“好说话”的人。“有困难,找‘郭排长’!”成了大家的口头禅。除了筑路,搬家、支帐篷、搭铺、做饭、砍柴,只要找到“郭排长”很多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林区开发建设初期条件艰苦,郭金海主动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同事们谁家有困难,生活经费拮据,郭金海也会主动借钱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郭金海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刻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装进心里,成为他此生的信条。
随着林区各项事业的发展,筑路作业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多,郭金海开始学习机械修理和驾驶技术,成为一名推土机司机。岭脊线、河中林场林场路、五一林场林场路……筑路、开荒建圃,绰尔林区留下了很多他的足迹。
“父亲虽然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吃苦耐劳、积极肯干肯定是第一位的。”在大儿子郭汉章的记忆里,郭金海是个经常不着家的人,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回来站站脚又匆匆忙忙上山修路去了。
耄耋之年的郭金海依然坚信:“我就认准共产党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生。”(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