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沿北回归线做一次环球旅行,你会发现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荒漠带,它自西向东串起了北美沙漠、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但别灰心,继续往东,你将在中国云南邂逅一片热带森林,宛若镶嵌在荒漠带上的绿宝石。这里不仅是亚洲热带森林分布的东北缘,也是中国最后的亚洲象栖息地。
可是最近,一群亚洲象似乎“越界”了。它们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向北迁移500公里至昆明。“大象去哪儿”成了全世界都在追的连续剧。中国在北移象群的保护管理中做到了密切监测、及时研判、提前防范,必要时采取阻拦和食物引诱等柔性方式。种种举措让这些身高数米、体型庞大的巨兽一路走来,人象平安,展示了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范本。
亚洲象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伞护种”,保护它们及其栖息地能使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里的其他野生动植物得到庇护。亚洲象还是有名的“雨林工程师”,其个体迁移能加快沿途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替:大象在森林中踏出的象道可以为其他动物的有效扩散提供便利;大象的粪便残渣不仅是昆虫的美食,也吸引了食虫鸟类的光顾,使植物种子得以传播。
令人痛心的是,由于非法猎杀、栖息地减少等原因,全球范围内亚洲象数量在过去100年里下降了九成。但是,在中国云南境内活动的亚洲象种群数量却从20世纪80年代的150头左右增加到现在的约300头。正如长期从事亚洲象研究的国际专家阿荷穆萨所言:“对于亚洲象而言,没有比中国更安全的国家了。”
伴随种群数量的增加,中国亚洲象的栖息分布区远超现有保护区范围,大象与人类生存空间的重叠度也越来越高。如何化解人象之间的矛盾,探索实现和谐共生,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长期课题。
近期,记者两次前往云南,深入雨林和村寨,看到了当地在亚洲象保护管理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建立监测预警体系,营造防象围栏,建设大象食物源基地和开展替代种植以引导大象到远离人群处取食,提高和细化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标准等。众多举措已初见成效。
(本报记者 徐 谭 张 勇)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