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相似专业不同,高考报志愿请留心这些差别
如果连学习内容都不了解,只看名称,望文生义,不知道这个专业想培养什么方向的人,填志愿就容易陷入误区。
小红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心理医生,于是高考志愿填报了综合大学的心理学专业,被顺利录取。然而学了一段时间后她才意识到,从心理学专业毕业只能成为心理咨询师,不能成为具有诊治和处方权的心理医生。她决定转专业,却发现只有考到前几名才有转专业的机会,并且很多专业都不是想转就能转。于是她决定考医学类的研究生,又了解到只有本科是医学专业才有报考资格……“我总不能复读吧!”小红特别郁闷,感觉自己跳进了一个“大坑”。
其实并非心理学专业“有坑”,而是她在填报志愿前,没有弄清楚心理学专业的典型就业领域。心理学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心理咨询、用户研究等工作,其中并不包含心理医生。虽然都有“心理”俩字,但具体职业方向还是差别很大。除了典型的就业领域,考生在报考一个专业时,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呢?
首先要了解其学习内容,要知道这个专业到底学什么。比如,园艺专业听着像是插花,其实园艺专业是研究果树、花卉、蔬菜等的育种和栽培,园林专业才是学习园林植物的种植、养护、设计。如果连学习内容都不了解,只看名称,望文生义,不知道这个专业想培养什么方向的人,填志愿就容易陷入误区。与此相似的如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本质也有很大不同。
如果再具体点,我们还可以研究“大类”下面的“小类”,比如你想当园艺师,除了考虑园林专业,还可以考虑风景园林专业。 听起来两个差不多,但园林专业在林学类下面,学习内容包括植物的养护,虽然也做绿地规划,但主要是小块地方的设计;而风景园林专业在建筑类下面,不太考虑植物怎么养护,重点在于景观的设计。
有些专业名称完全相同,却在不同的大类下面。如西安交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侧重于偏工程方向的医学信息与智能工程、医学传感与分子诊断、医学超声与高端影像等的学习;而清华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在医学院,教学研究方向是针对医学的神经工程、医学影像、微纳医学与组织工程等方面。因为学院不同,所学的内容和研究方向也有差别。
还有些名称有交集的专业,是在同一大类(学院)下面的,对于外行很具有迷惑性。比如前文提到的“00后最感兴趣”的心理学专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以及师范类院校的“心理学师范专业”,虽然在同一大类,但这些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典型就业领域不同。心理学专业一般指基础心理学方向,偏认知神经方面,一般本科毕业后会选择继续读研深造,将来从事科研工作;而应用心理学主要考察心理和行为的现象,并运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本科毕业后,可以从事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心理咨询、用户研究等工作;而心理学师范专业除了心理学知识,还会学习教育学的内容,要考取普通话和教师资格证明,一般会到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心理老师……
类似的例子还有同属于电子信息类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同属于社会学类的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同属于计算机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
与以上情况不同,还有些专业名称完全一样,但存在于不同的大学里,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华中科技大学的强项是偏光电方向的,而华南理工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则偏材料方向。
再如浙江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常常向工业和组织领域(如大数据方向)输送优秀人才,而江西师范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心理测量领域有优势。
同样是计算机类专业,理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更多会考虑去互联网公司,而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则可能会考虑到中小学担任信息技术教师。
新高考越来越强调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考生除了根据对自己的了解,回顾和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借助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对自身进行充分的内部探索,还要探索大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典型就业领域、深造路径、培养特色、毕业生就业率、是否学校重点专业等外部信息,最终做出志愿填报。
考生在进行外部探索时,可以运用资料研究法、访谈法和观察体验法收集信息。
资料研究法指的是通过院校介绍的相关书刊、阳光高考网、院校官网、行业专家的微信公众号、学职群等收集资料。
访谈法是指询问就读于某大学、某专业或从事某职业的亲朋好友或招生群的学长了解相关信息,网络平台也能搜到这方面的自述或访谈视频。
观察体验法是指通过实地参观某大学、旁听某课程、在某岗位见习和实习,直接获得相关的认识。也可以通过网课、校园VR全景漫游等进行“云体验”。
在收集外部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鉴别,别对他人的主观感受和意见全盘接受。有些同学在受邀对自己的大学和专业进行宣传介绍时,可能会突出优点,略去缺点。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充分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不能仅考虑热门、高薪,或基于“不浪费分数”的想法,甚至想当然地带着误解和偏见填报志愿,而要对自身的理想、爱好、特长等方面深入思考,综合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多方收集、交叉验证;还可以与家长、老师和同学等进行商讨,尽量探索得更全面、具体、真实,最终作出最适合自己的理性决策。
黄彬彬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丁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