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守护通信“生命线”

2021-06-23 10:01 中国青年报   房家梁  阅读:1702 

  守护通信“生命线”

  “喂,哪里?”

  “长途!我是中共山西平陆县委,我们这里有六十一名民工发生食物中毒,急需一千支‘二巯基丙醇’,越快越好,越快越好!”

  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刊载了记者王石、房树民的长篇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文章真实记录了北京长途台话务员用电话紧急联系各方救援,最终空投药品使中毒人员转危为安的感人故事。

  当时情况危急,特效药必须在30小时内注射到中毒者身上,找遍当地市县所有药店,也不够30支二巯基丙醇。马上想办法联系北京!当时电话从山西传到首都要经过几次转线,求救电话一点一点接近北京,一个小时后,电话终于接通国务院。一根电话线,成为连接61个阶级弟兄和北京救命药店之间的“生命线”。

  “险情就是命令”,“人在通信在”,为生命竞跑的路上,中国通信人从未缺席。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半部电台”起家之时,毛泽东就勉励通信人员“用无线电技术为工农大众服务”。1948年12月,他在西柏坡亲笔题写“人民邮电”四个字,为新中国邮电事业指明方向。70多年来,无论是抗洪抗震还是抗击疫情,通信人总是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保障通信畅通,提供信息服务,在一次次应急通信保障中,书写着通信人的拼搏奉献和责任担当。

  45年前,唐山大地震当晚,唐山市四层邮电大楼以及长途通信楼、市话通信楼轰然倒塌,邮电局值大夜班的多名话务员、报务员、机务员在岗位上殉职,唐山长途电路全阻,电报、电话全部无法受理。冒着余震的危险,机务站和线务站的工作人员从倒塌的邮电大楼废墟钻到一层的电缆井里,用带去的磁石电话机,连通了地委与郊外站的第一部话机。

  1976年7月28日下午3点,头上、腿上的伤口还没有包扎的唐山长途台话务员王淑华,坐在战备小交换机前,哽咽着发出了地震以后唐山长途台的第一声呼叫:“北京,我是唐山长途台……”从那时起,唐山连接到北京的这第一条长途电话线路,就成为中央指挥抗震救灾的专线,通过这条线路,国务院用电话向唐山下达了抗震救灾的第一个命令。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对中国通信人而言又是一次严峻考验。灾后持续暴雨、公路严重毁坏,加上余震不断、山体滑坡随时发生,3万通信抢险人员翻山越岭、夜以继日,人拉肩扛手抬,短短几天就打通了通往灾区的一条条“生命线”,全面修复了电网、通信等设施。震后基站倒塌、光缆断裂、通信中断,卫星电话就是灾区的“生命线”。当时,“风云”“资源”“北斗”“遥感”等9种型号15颗卫星,绘制气象云图,实施卫星通信,将灾区的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各级指挥部,为抗震救灾提供导航服务。

  2017年8月,九寨沟地震时,通信救援的科技含量更高了。当时多处电缆损毁,基站中断,通信受阻,中国移动紧急调运了一套国际领先的无人机高空基站,从高空迅速覆盖并打通了受灾区域的移动通信信号,24小时不间断地保障应急抢险队伍和灾民的通信需求。

  2020年年初,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12个小时设计搭建完成远程会诊系统,一天半建成火神山第一个5G基站,3天开通5G网络,中国通信人以责任与担当完成了5G时代的第一次“大考”,借助优异网络,为远程重症监护、诊疗信息收集、医院远程会诊等方式提供高效、可靠的通信保障,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疫的决心和信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房家梁】

6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