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记者陈化先)仲夏时节,万物葱茏,赣鄱大地,绿满田畴。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将于6月23日在南昌隆重举行。
总结这段镌刻历史、辉映赣鄱的峥嵘岁月。历经八年接续奋斗,截至2020年底,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表彰那些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的攻坚力量。在此之前,我省54名个人、39个集体分别获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瑞金市叶坪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累计有16名个人和3个集体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省级表彰120名个人和20个集体;60名扶贫干部因脱贫攻坚殉职。
记录那曲波澜壮阔、感天动地的时代壮歌。江西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先后获“好”“较好”“好”等次,2020年再获“好”的等次,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连续四年获“优秀”等次。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看今朝,江西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小康画卷:从险峻武夷到苍莽罗霄,从逶迤九连山到浩瀚鄱阳湖,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栋栋农家新居错落有致、一个个扶贫项目落地生根、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房子新了,保障全了,产业有了,收入增加了,脱贫户的致富路越走越宽敞。
▲焕然一新的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摄影丨通讯员范建明
完美答卷
回望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赣鄱儿女的朴素愿望,从800多年前朱熹提出“足食为先”到90多年前,革命的圣火从井冈山点燃,这里承载着共产党革命的初心。
时光如水,硝烟早已散去。一场气壮山河、战胜贫困的大决战,再次从这里出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着江西老区和江西人民。
早在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赣南这片红土地送来了实实在在好政策、真金白银的投入,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殷殷嘱托: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2016年2月2日,南方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时对乡亲们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2019年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特别强调,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要再加把劲,着力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省委省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双组长”制,强化“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镇推进和实施”的工作机制,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直接抓、部门行业合力扶、扶贫单位倾心帮、驻村干部和基层党员干部结对包的攻坚格局,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负其责的脱贫攻坚推进机制。坚持精准方略,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实现高质量、确保可持续”总要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一项项“硬核”举措释放出民生温度。
2015年5月,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部署打好产业扶贫、保障扶贫、安居扶贫三大攻坚战。
2016年,我省先后出台了以《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为主的“1+N”政策体系,明确以2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精准扶持对象,精心谋划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危旧房改造、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扶贫工程。
2018年9月,《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提升老区人民福祉,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获得感,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系列的顶层设计、微观落子接踵而出。《关于有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就业扶贫长效机制促进贫困户稳定脱贫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扶贫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意见》等相继出台,打胜疫情防控阻击战,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好经济发展推进战,“三战”齐打、战战告捷。
2017年,井冈山市庄严宣告:率先脱贫退出。革命摇篮迎来脱贫摘帽的首胜。首胜,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2018年,省政府批复同意瑞金市、万安县、永新县、广昌县、上饶县(广信区)、横峰县脱贫退出。
2019年,省政府批复同意会昌县、寻乌县、安远县、上犹县、石城县、南康区、遂川县、余干县、乐安县、莲花县10个县(区)宣布脱贫退出。
2020年,于都县、兴国县、宁都县、赣县区、鄱阳县、修水县、都昌县等7个县(区)正式宣布脱贫退出。
至此,全省25个贫困县(市、区)全部脱贫退出,标志着我省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饮水思源,倾心用力真扶贫、扶真贫,“红色故都”展新颜;长征精神从未远去的于都河畔,在脱贫攻坚路上征途上,迈出了坚实脚印,于都人又开始了新长征。
▲兴国县良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入住保障房。摄影丨通讯员张声
精准施策
晨曦微露,曾经因病致贫的瑞金市叶坪乡山歧村黄建华,早早来到基地,一会儿检查大棚室内温度,一会儿查看甜瓜藤蔓长势,这批甜瓜即将上市,已经有不少商贩前来预定。丰富的种植经验、畅通的销售渠道让黄建华越来越笃定,这是他向中兴现代农业产业园租赁基地的第5个年头。在叶坪,除了山歧村的大棚蔬菜,还有朱坊村的微刺玫瑰、大胜村的脐橙、合龙村的光伏、禾仓村的水产……
“草莓蓝莓火龙果,葡萄黄桃猕猴桃,养牛养羊养龙虾”,这句从吉安传出来的顺口溜,令人记忆犹新。一个贫困村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创新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形成“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村集体投入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让贫困户成为股东,获得收益。
——脱贫户实现从“土里刨食”到“地里淘金”的转变。我省出台《关于推进扶贫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培育了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等新型扶贫经营主体,每年选派1000余名科技特派员、实现贫困村全覆盖,依托省市县乡9300多名指导员开展产业技术指导培训。全省认定185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有73万户贫困户获得产业发展扶持。其中,全省39171座光伏扶贫电站规模达153.58万千瓦。
——实现从“蜗居跑风漏雨”到“住得安全敞亮”的转变。“十三五”时期,全省13.47万人全部入住,安置点周边建设575个扶贫车间和475个产业基地促进发展产业、务工就业,886个集中安置点成立社区管理机构406个、纳入村(居)委会管理480个。危房改造紧盯识别关、鉴定关和管控关,累计投入资金178亿元、完成26万户贫困户危房改造。
——实现从“有病难医”到“病有所医”的转变。全省健康扶贫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补充保险,2259个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均实现“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1686个定点乡镇卫生院均开通门诊统筹。
——实现从“家贫辍学”到“有学上、上好学”的转变。江西教育扶贫实行“双负责”制,完善控辍保学,2013年以来对贫困家庭学生1263.18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286.13亿元,无失学辍学。
——实现从“就业难”到“好就业、就好业、就业好”的转变。全省建立“搭建六类平台、完善一套机制”的“6+1”就业扶贫模式,通过扶贫企业、工业园区、扶贫车间、扶贫合作社、公益岗位、非正规就业组织等就近就地就业,建立涵盖政策扶持、资金奖补、就业服务、监测管理等一整套机制,促进稳就业、稳增收、稳脱贫。2013年以来组织贫困劳动力培训32.52万人次,2016年以来就业补助资金用于就业扶贫13.7亿元。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132.2万人,就业率达到77.1%,就业规模比2020年130.9万人增加1.3万人。
——社会扶贫实现“单枪匹马”向体系化专业化转变。其中民营企业实施“千企帮千村”投入35.47亿元,帮扶项目1.12万个;社会组织推进“百社解千难”投入26.27亿元,参与项目5272个;爱心人士依托“社会扶贫网”注册443.3万人次,对接帮扶贫困户143.3万次。
▲吉水县八都镇东坊村第一书记刘旸瑒为村里直播带货。摄影丨通讯员奕辰
攻坚力量
百年风雨,初心不忘。
这是一片被烈士鲜血浸染过的红色热土:十七棵松、八子参军等故事犹言在耳,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在江西孕育——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赣鄱大地打响了一场伟大的战役,在这个消除绝对贫困的战场上,我省选派1.2万名第一书记、3.9万名驻村工作队员、6336个定点帮扶单位、30.2万名结对帮扶干部奋战在扶贫一线。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艰苦奋斗、务实笃行;敢于奉献、忘我牺牲,解决贫困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他们用自己的担当、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驻村八年的遂川县雩田镇村口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方敏军,经历了父亲罹患绝症去世、妻子高龄生育二胎、儿子小升初等关键期。2019年,村民联名写信挽留驻村任期已满的方敏军,他深受感动,决定留任并誓言: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如今,村里拥有710亩脐橙、200亩小龙虾基地,建成了村里的桶装山泉水厂……
纪检“老兵”鹰潭市余江区锦江镇范家村第一书记方建新,从基层党组织入手,以群众路线方法开展工作,找到贫穷的根源,把一个脏乱差的小村变成示范村、上进村、团结村。2020年,范家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范家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称号,该村脱贫攻坚成果还入选了“全国脱贫攻坚优秀案例”。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脚踏三省的乡村医生”寻乌县项山乡福中村乡村医生潘昌荷,以一份坚持、一份信念,独自守护三省10村800多户村民的健康,撑起24小时不打烊诊所近50年。山路不好走,多晚也要出发;不管路多远,只要乡亲一个电话。他说:“干一行,爱一行,惜一行”。这就是1.7万个日日夜夜、行进16万公里的厚度。
上栗县长平乡太塘村李维正退伍之后,扎根赣西山区教学30多年,用微薄的工资资助了一个个贫困学生读书;他退休之后,牵头创办了教育奖励基金会,把助学越做越大,截至2021年3月,该基金累计帮助学生、教师达5787人次,助奖总金额累计508.69万元,实现上栗县长平乡28年无一人因贫失学。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没有战火硝烟,却同样艰苦卓绝;没有枪林弹雨,却同样流血牺牲。
主动请战的万学贤,担任余干县九龙镇瓜畲村第一书记后,谋划菌菇种植合作社,办起扶贫车间,帮助贫困学生筹集学费和生活费……如今,村民仍念念不忘万书记,瓜畲村的菌菇种植合作社已发展的如火如荼。
肖新泉、曹建彭、李俊敏等60位因脱贫攻坚殉职的扶贫干部,来的时候是一粒种子,留下的是硕果满园,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他们的精神化为脱贫攻坚路上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这个时代的天空。
▲万载县仙源乡株木村扶贫专业合作社有机毛豆基地
江西智慧
茂林修竹,山路弯弯,云雾缭绕。山高路远的天然屏障,曾让多少赣鄱儿女的脱贫之梦举步维艰。
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如何实现可持续脱贫、稳定脱贫,赣鄱儿女贡献了“江西方案”“江西智慧”。
红色基因激活基层党建神经末梢。我省把红色教育融入扶贫干部培训,以苏区干部好作风答好脱贫攻坚“时代之问”;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把支部建在扶贫产业链上,以基层组织带头推行“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模式。如今,全省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81.3%,所有脱贫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占比78.92%。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省把好“三个环节”育实创业致富带头人队伍,“遴选”环节强化人员筛选、台账管理、绩效考核,“培育”环节加强政策保障、基地建设、分级培训,“带动”环节紧扣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利益联结,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目前,全省培育有扶贫功能的合作社1.28万个、创业致富带头人3.2万人。
实现脱贫户的钱袋与千家万户的菜篮子相连接。我省以“四项对接”夯实扶贫产品销售渠道,用好消费扶贫“江西馆”和办好“百县千品”“赣品网上行”等活动,对接网络促销;推进专柜专区专馆建设、开展“消费扶贫月”“扶贫展销会”活动,对接市场展销;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采购、工会会费购买,对接单位购销;在中央和省级媒体投入公益广告、开设推广专栏,对接媒体推销。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为帮助易地搬迁脱贫户稳定脱贫,我省健全“四个三”模式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实行县城(工业园区)、乡镇和中心村“三级梯度”搬迁安置,做好优先在安置点搭建就业平台、到周边园区务工、安排公益岗位“三优先”帮扶就业,强化多形式发展产业、“一领办三参与”组织合作、完善利益联结“三落实”扶持产业,抓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服务“三到位”规范社区管理。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江西构建“两项保险”织实返贫致贫风险防线,以县为单位实施对脱贫户及边缘易致贫户防贫保险,创新特色险种和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形成防贫保险、农业保险“双保”机制,抵御返贫致贫风险。
同时,强化“5+6”机制夯实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健全脱贫成果回查监测、脱贫人口增收发展、防止返贫保险保障、扶贫项目运维管护、志智双扶激励约束“五项机制”,筑牢责任、组织、政策、帮扶、基层、作风“六项保障”,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这是江西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绚丽出彩,路在前方,这是千千万万干部群众创造的伟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