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6月17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17日获悉,《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
据此,上海将致力以“智慧”手段弥补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短缺带来的服务不足,通过科技设备为老人提供更为精准化的服务。上海同时注重“融合”互促,以养老为主线,融合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各类服务终端,构建服务综合体,形成便捷生活圈,推动产业新发展。
上海将建设枢纽型养老综合体和家门口服务站点,打造社区“养老服务联合体”,并加大全上海养老床位建设统筹力度,在郊区“五个新城”建设中布局基于服务全市域范围的养老床位,发展护理型床位和认知障碍照护床位。
近年来,上海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纯老化等趋势交织共存,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等需求持续增加。
《规划》包含六大部分,提出八方面27项主要任务、24个规划指标、7个重点项目。坚持即: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科技赋能、创新发展;突出重点、协调发展。
据了解,上海将深化长三角老龄事业协同,着力探索大城市群应对人口老龄化新路。上海将优化长三角医保异地结算信息平台,支持三省一市之间实现异地门诊结算互联互通。
根据《规划》,上海将试点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和养老服务补贴有关待遇异地延伸结算工作;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数据管理平台,推进长三角民众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同时,上海将构建长三角区域智慧养老平台,探索共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推进长三角专科联盟建设,在长三角区域共同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特色鲜明的旅游康养示范基地和养生养老基地。
《规划》注重“需求”引领,聚焦老年人养、医、学、为、乐等生活所需中的主要问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来思考和谋划;注重“品质”提升,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老人各方力量,实现老龄事业高品质、可持续发展;注重“活力”激发,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社会价值,传播和践行新时代养老理念;注重“均衡”发展,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大力促进内涵发展,充分保障城乡老年人享受更为公平、优质的生活服务权利。
《规划》明确提出科技创新,着力强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支撑。一方面,上海将聚焦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发展劳动力替代技术。加强人体机能增强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帮助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延长劳动年限,提升老年人劳动参与率。
另一方面,上海将推广智慧养老应用,布设互联感知的智慧养老设施,开发与智能设备、医疗设备对接的云边协同的智联网养老系统;支持发展社区居家“虚拟养老院”,推进上海市银发族大数据、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等数据平台建设,支持老年健康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
健全保障体系、优化养老服务,是《规划》的重中之重。上海将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待遇水平,持续拓宽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覆盖面,大力发展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等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上海将推进法定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逐步扩大老年人常用药品和医疗康复项目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完善慢性病患者长处方机制,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提供包括医疗、康复、照护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此外,相关部门将深化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加大对老年人的救助力度;通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残疾等老年人需求。上海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并完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衔接机制。
上海探索跨行政区养老新模式,支持老年人根据个性化需求自主选择养老机构。在中心城区和城镇化地区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上海将努力营造公平开放的政策环境,鼓励各类主体参与养老服务。(完)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