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搜救员刘胤桐 5年帮1300只走丢宠物回家
1991年生,宠物搜救员。2016年,刘胤桐和两个朋友一起成立了最初的宠物搜救队,在业余时间帮附近的居民寻找走丢的宠物。随着团队的日益壮大,生命探测仪、红外夜射声、声纳收声、管道内窥镜、无人探测车、无人机、强光手电等一批高科技进口仪器也成了搜救队的新装备,一支专业、现代的宠物搜救队在城市的楼宇间成长起来。五年里,刘胤桐和队员帮1300多位委托人找回了丢失的宠物。
走丢的白色田园犬名叫豆丁。监控显示,它跑进了北京四环主路中间的隔离带里。刘胤桐和同事拿着红外生命探测仪来回搜寻,最后,在一处高架桥上发现了后腿骨折的它。
刘胤桐是在2016年组建的搜救队,他那时25岁。
搜救团队没有节假日,全年365天、24小时无休。五年来,他和队员帮1300多位委托人找回了丢失的宠物,也救助了上千只流浪动物,除了猫、狗,还有鸟、狐狸、鳄鱼、兔子和猴,收到的感谢锦旗摆满了一个货架。
搜救队装备生命探测仪等进口仪器
刘胤桐找回的第一只狗叫黑豹,是他自己养的德国牧羊犬。
黑豹是一只被警犬基地淘汰的幼犬,与黑豹相识一年后,一天上午,正在上班的刘胤桐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黑豹不见了。”他立刻请假回家,“大概是门没关好,它跑出去了。”
寻找的过程还算顺利。通过张贴启事、询问路人,刘胤桐得知,黑豹跑到了同小区另外一栋楼顶层、被人收留。当天下午,他就找回了黑豹。
也是在那之后,他有了组建宠物搜救队的想法。
2016年,刘胤桐和两个丢过狗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一支公益搜救队,在业余时间帮附近的居民寻找走丢的宠物。当时的成功率并不高,只有30%左右。
“首先(搜救)要根据我们自己的(业余)时间,其次,我们越来越觉得几个人在大街上喊、贴寻宠物启事,非常古老。”尤其是对于已跑远的猫和狗来说,这些方式效率很低。
刘胤桐希望能吸引更多队员、专职去做这件事,“有收入才能支撑良好的运转。”大概半年后,一个商业化的团队成立了。
在团队成立的第二年,黑豹成为第一只搜寻犬,“它可以寻着气味去追踪,我们这是用狗找狗。”
“参加工作”以来,黑豹共出勤68次,直接或间接帮助找到宠物62只。
原本只有6名队员的团队也日益壮大,队伍开始分为两组,除了由17名全职队员和10多位兼职队员组成的丢失宠物搜救队,还有流浪动物抓捕救援组。
生命探测仪、红外夜射声、声纳收声、管道内窥镜、无人探测车、无人机、强光手电等一批高科技进口仪器也成了搜救队的新装备。他们的工作范围从北京扩大到京津冀地区、甚至全国,刘胤桐说,到现在,成功找回率能达到70%左右。
委托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重感情
宠物丢失的原因各种各样。
“像金毛、拉布拉多这种大型犬,会自己开门;有的主人遛狗不拴绳,狗在路上受惊后就会跑;有的主人出门没有关好门、宠物就跟着跑出来;还有寄养后出意外的。”刘胤桐说道。
刘胤桐的委托人中,男女老少皆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重感情,“他们找宠物很少是因为动物的价值,大部分是出于感情。”
“一位老大爷,三个孩子都不在身边,他不要保姆,一只叫‘十七’的黑猫陪了他近20年。十七丢失的第四天凌晨,我们在隔壁小区的一栋楼上找到了它。”宠物搜救队执行队长张晨说。
碰到疫情期间支援武汉的医生来求助,或是家里困难的低保户老人、丢了陪伴自己十几年的狗,刘胤桐都会免费提供服务。
寻宠的结果只有两种。找到宠物的主人哭,找不到的也哭。
2019年初秋,一位女士找到刘胤桐,称自己丢了一只金毛犬。简单沟通后,刘胤桐得知,狗是她丈夫的遗物,丈夫出车祸后,这只狗成了她唯一的念想。“她对狗就跟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狗在北三环走丢,刘胤桐通过监控确定了狗大概的方位,之后挨家挨户访问,又锁定到一个小区,“这个社区和我们委托人丢狗的社区是邻近的,狗是被人捡走的。”
刘胤桐和同事找到捡狗的人家里,对方并不承认,但孩子说漏了嘴,“狗被朋友带走了”。狗最终被找到、归还给原主,主人激动地哭,“因为她嗓子刚做完手术,不能说话,都哭不出什么声音了。”刘胤桐喜欢给久别重逢的主人和宠物录个视频,“留个纪念。”
收到的感谢锦旗摆满一个货架
团队救援过的动物除了猫、狗,还有人们养的或是野生的鸟、狐狸、鳄鱼、孔雀、兔子和猴子。“最不好找的是松鼠,因为一般它会在比较茂盛的一些松树上面,不太好观察,而且它的毛很长会遮挡到本身,最好找的就是品种的犬只。”
他们的工作不只局限在城市里,有时也要进行野外救援。
有的猫爬上十米的树尖,下不来,或是掉进十几米深的井下,上不去;有的蹲在高架桥的桥墩上,或者趴在断崖底。为了应对这些情况,队伍内有一批特种队员,接受着特殊的技术训练,比如索降、进野山、翻墙或者上树。
团队没有节假日,全年365天、24小时无休,“一个电话,不管是白天还是夜里,我们马上带上装备,两个小时之内,北京市内的地方都能到。”
因为猫喜欢夜间出没,寻找猫的最佳时间就是夜晚。当几名队员穿着迷彩或者黑衣服、在夜里现身小区荒地时,偶尔还会被误以为是小偷。
刘胤桐认为,要想做这份工作,首先要爱护动物,再就是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体能。团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39岁,大部分在25岁到35岁之间,家里也养着宠物,有人是退役武警,也有人武校毕业,有人来自国际篮球运动队,还有人是擅长与动物“沟通”的驯犬师。
“我们是为了守护而生。”张晨说。
五年时间里,团队找回来的宠物有1300只以上,救助的在1000到2000只之间。
他们收到的感谢锦旗摆满了一个货架。那里存放着主人们递过来的一份份感激——有猫毛做成的毛球、狗吃饭的饭盆,还有狗去世后的一撮骨灰。
新京报记者 彭冲 实习生 谢婧雯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