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一曲“苏大强”高质量发展的交响
【记者手记】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暮春之际,行走在江苏的春光里,满目滴绿。这绿色,既是绿色发展理念带来的自然颜色,也是江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在太湖之滨的雪浪初轧厂工业遗址,工作人员为我们解密无锡曾经最大的钢铁厂如何成功向文化产业转型。行走在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区,只见绿树葱葱、芳草萋萋、江水悠悠,三三两两的游人或骑车锻炼或拍摄江景,呼吸着富含负氧离子的新鲜空气,感受着怡人的生态之美。在苏州元荡湖湿地,元荡桥连接起苏州吴江区和上海青浦区,将步行、骑行往来沪苏变成了现实。
沿元荡路向西十多公里,科技创新之潮正在涌动。英诺赛科半导体有限公司硅基氮化镓芯片,只有巴掌大小,看似毫不起眼,却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硅基氮化镓技术能够引领行业变革,推动5G无线基础设施发展。”该公司首席财务官钟山介绍道。
“苏大强”还有更多激荡人心的创新故事正在上演。驾车北行,来到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展厅里一面硕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系统被攻击的次数,而被攻破的次数始终为零。紫金山实验室基于网络内生安全理念设计出的设备和系统,自诞生之日起,经受了国内专业机构多次测试和全球各地数千万次网络攻击的考验,至今未被攻破。在这个实验室里,还有多个科研项目正在寻求“卡脖子”技术的突破。
“争先创新”是刻在江苏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离不开其特有的文化传承。吴越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在江苏大地上传承创新——文化,是江苏最强劲的软实力。
吴地文化博大精深,塑造了多样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在昆曲发源地昆山巴城,梁辰鱼的《浣纱记》有了新的演绎版本。位于苏州的吴中博物馆,依托丰富的馆藏和特展,向世人全面展示吴地文化,成为闻名全国的网红打卡地。苏州200公里外的泰州,文化更是融入市井生活。泰州市淮剧团等文艺院团,将舞台搬到群众身边,经常天刚擦黑就座无虚席。当地推出的文化惠民券,目前吸引了超过50家文艺院团参与,已完成百姓“点单”演出7000余场,兑付文化惠民券共计5000余万元。
采访中,江阴市香山书屋的一位耄耋老人,让我们印象深刻。他始终沉浸在书本中,不曾抬眼。工作人员介绍:“老人退休前是一名教师,现在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很多东西都记不住了,但仍每天到这里读书,风雨无阻。”忘了什么都不忘阅读,读书已浸润在他的血脉里,这是书香社会最生动的注脚。
坐上返程的高铁,苏北的田园风光和苏南现代化的工厂在我们眼前快速更迭。高铁绵延,大桥飞架,“十三五”至今,江苏成功编织出一个四通八达的南北交通网,这才有了我们这次四天内足迹遍布11座城市的难忘旅行。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江苏深入人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支撑,互相促进。“十三五”期间,江苏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超过90%,居民健康、养老、托幼、住房、体育等水平全国领先。
行走在江苏的春天里,我们听到高质量发展的“交响乐”已在江苏大地奏响,这是人民的欢笑,是奋进的凯歌,是新时代征途上最动人的旋律。
(本报记者 刘已粲 苏 雁 朱蒂尼 光明网记者 赵宇豪)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