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斯人已随马班去,只余邮路空悠悠——追忆王顺友

2021-06-13 10:33 新华网   张奥林  阅读:3796 

  新华全媒+丨斯人已随马班去,只余邮路空悠悠——追忆王顺友

  新华社成都5月31日电 题:斯人已随马班去,只余邮路空悠悠——追忆王顺友

  新华社记者吴光于、袁波

  “马班邮路无尽头,脚印蹄声谱春秋,谁知三九夜难熬,烈酒山歌解忧愁……”5月末的木里县,漫山遍野的索玛花开得如梦似幻,但莽莽群山之间再也听不见这首王顺友唱出的山歌。

  5月30日,中国邮政“马班邮路”的忠诚信使王顺友因病逝世,享年56岁。他的突然离去让人深深惋惜。

  时任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陈凯是最早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采访王顺友的记者之一。“那次的采访带给我很大冲击。我看到一位对职业充满热情、饱含使命感的人,虽然普普通通,却纯粹而崇高。”

  21世纪以前,木里县大部分的乡镇都不通公路和电话。以马驮人送为手段的邮路是当地乡政府和百姓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全县除县城外,15条邮路全部是“马班邮路”,绝大部分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上。王顺友负责的是从木里县城至白碉乡、三桷桠乡、倮波乡、卡拉乡的邮路,一个月里,他有28天奔走在邮路上,往返584公里。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一壶酒,路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乡亲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王顺友总这么说,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岁月里,每到达一个乡镇,能见到百十号人,他总是不由自主地笑。他喜欢热闹,然而在人群中,他又是看上去最孤单的那一个。他常常走在路上自言自语,久而久之,那些话变成了山歌。

  2005年,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在索玛花盛开的季节来到木里县,作为当时唯一的女记者,跟随王顺友踏上邮路。之后,她与同事田刚写下名篇《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通讯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王顺友的故事也因此家喻户晓。

  这些年来,王顺友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全国邮政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2009年,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2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拥有无数荣誉后,他依然淳朴得像一块石头。2016年,记者赴木里县回访王顺友时,他头顶上的头发日渐稀疏,身上绿色的邮政制服因为常年的日晒雨淋已有些褪色。他那次告诉记者,在山野间行走得久了,早已看惯了四季更替,荣誉再多,生活总要归于平静。只有走在送邮的路上,他才感到安心。

  16年斗转星移,如今木里县110个行政村已经全部通了硬化路,“马班邮路”早已退出历史舞台,邮政服务因交通改善变得更加便捷。

  “马班”虽已远,邮路一直在。记者在2016年的回访中发现,当时的王顺友已骑上了摩托车送邮件。“只要自己在岗位上一天,就要一直把信送下去,把路走下去。”他当时告诉记者。

  “马班邮路”虽成历史,但王顺友所践行的邮政普遍服务精神一直在。川西高原上,已坚守“雪线邮路”31年的“时代楷模”甘孜县邮政公司邮车驾驶员其美多吉告诉记者:“顺友大哥一直是邮政人的标杆,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虽然身处不同岗位,但做的是同样的事——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递到每一个角落,用坚守架起一座桥梁,把党中央和偏远山区的百姓紧紧连在一起!”

  木里县邮政分公司综合办公室出纳蔡顺华说,最近几年,王顺友见到他最常提到的事就是让蔡顺华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他一直对我说,入党是他这辈子最光荣的事。”

  5月30日夜里,王顺友位于木里县乔瓦镇锄头湾村的家中已摆满了花圈,很多乡亲连夜自发地来到这里,对着他的遗像鞠躬致哀。

  6月1日,王顺友的遗体将在故乡的山上安葬。过去32年里,他几乎都在奔波,一身是病,如今终于能静静地休息。从此,再没有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没有摇摇欲坠的溜索,没有湍急的雅砻江……长长的邮路上也再听不见他的歌声,但他与“马班邮路”的传奇将一直被人们吟唱。 【编辑:张奥林】

45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