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恰逢其时”
北京市近日宣布,计划实施“十大专项行动”,培育建设具有北京特色和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十大专项行动包括打造优势互补、特色凸显的消费地标;推广数字消费新场景,试点建设“智慧街区”;培育北京“网红打卡地”,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扩容提质会展消费,打响会展消费城市名片等。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作为全面促进消费的举措之一,“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被正式写入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实际上,今年初中国有不少地方已掀起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热潮,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广州、成都、西安等20多个城市,计划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来推动消费升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在此时发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恰逢其时”,这是为了提振消费、推动经济尽早恢复元气。他认为,未来5年,中国将会出现5-10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些城市不仅在沿海,也可能出现在中西部地区,甚至是靠近西部边境的城市,如乌鲁木齐、成都、昆明等。
声音
北京的最大优势,我认为就是文化底蕴。北京其他的硬件条件都不差,它是中国的首都,它有自贸区所体现的政策,尤其在税收政策方面,不比广东深圳差;北京的营商环境改善也居于全国首位。所以在拼硬件条件之外,北京把文化底蕴发挥出来的话,这样一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有着很强的支撑力。
关注1
服务质量需要自发形成
新京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今年被正式写入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国在此时发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你认为出于什么考虑?
魏建国:我想是出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十四五”后,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费市场,意味着中产阶级将带领整体的消费主流。其次,中国的贸易已经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一方面,我国的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第三,是打造一个以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为主的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市场经济体系必须要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来推进标准、服务、质量、评价等进一步提升。
新京报:今年初,国内不少城市已掀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20多个城市都准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能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魏建国:我个人认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要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纵观全球,从未来的趋势看,三大条件是很重要的:首先是交通高度发达,能便捷联通国内外主要城市。只有交通发达,往来便捷,才能带来人流量。我所说的交通便利除了硬件条件,还包括网络便利,信息要沟通便捷。古语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利相容,利相容在于心相通,”我在后面加上一个现代化:“心相通在于网相连。”
其次,优质商品和知名品牌的供给能力强大。这个地方要有一个价廉物美的、能够吸引世界市场的商品供给市场,还要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免税政策,金融支持,人才环境等,吸引更多的加工企业入驻,使其成为一个物流中心、分拨中心和消费品中心。
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所有万事俱备,但能不能成为消费中心城市,要看服务质量,即service quality。只要一个地方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上去了,那么口碑就很好。但是如果一个地方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下降了,比如之前一些热门景点出现的“宰客”事件,对景点的影响就不小。
服务质量需要自发形成,要有一个非常好的管理队伍、一线的服务队伍,和准备充分的后勤队伍。你看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他们为什么有这样好的上乘服务质量,这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而是一种自觉。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沿海地区有先发的优势,中西部地区如武汉的汉正街、重庆的朝天门等,这一点做得也不错。
关注2
当地一些特色品牌很重要
新京报:现在全国有20多个城市,都在争相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你认为哪些城市的优势比较明显?
魏建国:各个城市都有各自的优势,比如广州,交通便利,有白云机场,吞吐量巨大;有码头航运,公路网四通八达,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后,广州能集合整个大湾区的力量;再如北京,有自贸区的优惠政策,有双机场发展免税、跨境电商的优势;上海无论是城市交通,还是售后服务都是强项,所以这也是一个硬件条件的相碰撞、相竞争,但是能不能做好,不是中国人说了算。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该是外国人说了算。
我认为,未来5年,中国将出现5-10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我相信这个中心城市不仅是在沿海,而且会在中西部地区,甚至是靠近西部的一些消费城市,如乌鲁木齐,这里来的消费者有很多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的;还有成都、昆明等这些靠近边境的城市,也有成为国际消费城市的条件。
新京报:全球现在一些比较著名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比如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韩国首尔,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魏建国: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集中了全球的品牌和当地的品牌。因为全球的品牌在哪儿都能买到,我为什么一定要去东京,或者是纽约?吸引消费者的,往往是当地的一些特色品牌。这一点对于中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来讲也很重要,中国本土的一些品牌和特色产品,必须要质量上得去,供应跟得上,要拿出一些真本事出来,无论是在科技含量、技术水平,还是性价比等方面,要能引领消费市场热潮。
关注3
北京最大优势是文化底蕴
新京报:现在除了中国疫情比较稳定,全球其他国家的形势都不太好,你认为疫情会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来哪些影响?
魏建国:中国是全球最先将疫情控制住的国家,首先实现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这是一招领先、招招领先的“先手棋”。
特别是当前疫情过后,到底全球的消费会往哪儿走?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时尚、赛事、展会,还是一些大的文艺文体活动,都会往东移,到中国来。这就需要我们各个城市做好准备,不仅是在疫情防控上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做好接待的准备,这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能促进我们更好地培育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即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中国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时候,会考虑更多,比如疫情的控制,还可能遇到其他的突发事件等,这为中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一个练兵的机会。
新京报:你认为北京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有哪些优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魏建国:北京的最大优势,我认为就是文化底蕴。北京其他的硬件条件都不差,它是中国的首都,它有自贸区所体现的政策,尤其在税收政策方面,不比广东深圳差;北京的营商环境改善也居于全国首位。所以在拼硬件条件之外,北京把文化底蕴发挥出来的话,这样一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有着很强的支撑力。
三星的前掌门人李健熙在一次会议上说过,一个出口商品的背后,如果没有一个很强大的文化产品在支持的话,这个出口产品是不长久的。他讲得很对,韩国出口的产品很多,背后都有文化在支撑。这一点作为北京来讲,它的优势比其他城市更好。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张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