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数代科学家努力,这片承载“希望”的麦田有点不一样

2021-05-29 22:46 新华网   孙静波  阅读:1209 

  新华社郑州5月29日电 题:数代科学家努力,这片承载“希望”的麦田有点不一样

  新华社记者李鹏、李若琳

  麦收时节,在河南省邓州市有一块儿“特殊”的麦田格外引人关注。麦田被围墙围起来,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块儿,上面有整齐划一的麦子,有高低错落的麦子,还有看上去有些杂乱、“高矮胖瘦”混种在一起的麦子……这些麦子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来自国外。

  这块儿“特殊”的麦田是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的试验田。“小麦是全球唯一没有成功实现杂种优势大面积利用的主要粮食作物,每一块儿试验田都承载着杂交小麦实现最终突破、走进千家万户和国人饭碗的希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赵昌平说。

  已近60岁的赵昌平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也是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技术团队的指导专家。

  杂交小麦被称为“小麦科学的世界难题”,同时也被世界小麦理事会认为是21世纪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的首选途径。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全球科学家对杂交小麦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

  集杂交小麦种质创新、品种选育、亲本繁育、杂交制种、示范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是全国首个杂交小麦全产业链基地,其背后的“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是数代小麦专家不断努力的成果。

  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中心等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现象和材料,数代小麦专家历时20余年努力,终于在国际上率先创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

  “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途径。”赵昌平说。类比杂交水稻,从矮秆育种到三系杂交水稻、再到二系杂交水稻,每次育种技术的进步都给农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如果杂交小麦推广应用达到杂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国每年可新增小麦200亿斤,相当于解决了5000万人的口粮,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但相较于二倍体的水稻、玉米,具有庞大基因组的六倍体小麦杂交技术更加艰难,“这也是全世界杂交小麦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但令赵昌平感到欣慰的是,成立仅3年,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的快速发展让他信心满满。

  据介绍,自2018年开工建设,2019至2021年,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保存的种质资源已超过15000份,年科学试验超过1200项次,通过3年12.6万份杂交组合的研究,该基地选育成功增产10%以上的杂交小麦新组合32份,其中16份组合参加国家和省市级区域试验,审认定新品种7个,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和示范应用分别比3年前提速300%、200%和150%。

  新品种创制全面加速,许多杂交小麦品种不仅在国内京、津、冀、鲁等适宜麦区示范应用,三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而且走出国门,成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重要内容。2019年,JM6-3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审定的杂交小麦品种。

  限制杂交小麦大面积推广的制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3年来,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已在豫南地区打造万亩杂交小麦规模化制种示范方,连续3年制种水平超过亩产300公斤,是国外化杀制种产量的2倍以上,为攻克杂交小麦规模化高效种子生产等核心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加大对杂交小麦的研究,这是一条国际赛道,我们必须加快步伐。”2019年,在德国主办的G20国际杂交小麦专题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二系杂交小麦体系使中国成为利用不育系实现杂交小麦商业化的唯一国家。 【编辑:孙静波】

10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