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双版纳5月23日电 题:中国最后一个被认定民族基诺族:旅游经济里“活得像道风景”
作者 缪超
“小时候,跟着父亲种地。烧一遍山坡,撒几把耐旱的谷子和包谷(玉米),就等着收获……可以说是刀耕火种。”在古老的基诺族村寨巴坡村,74岁的老人阿七一边说着往事,一边向游客敬酒。早有了商品经济意识的他还不忘推销,“基诺族竹筒酒怎么样,买几瓶吧?”
巴坡村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州基诺山乡,世居在此的基诺族是中国最后一个被认定的民族。他们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近日,记者走进基诺山乡时,他们正在分享旅游经济红利。
基诺族在中国仅有2万多人,主要生活在基诺山乡。1979年,被确认为中国单一的少数民族,成为第56个民族。
“我小时候,这里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以刀耕火种、采集狩猎为生。”阿七告诉记者,巴坡村当时全是茅草房,人们靠天吃饭,饥一顿饱一顿。
为让基诺族尽快改变原始贫困状态,西双版纳州政府决定,以砂仁种植为起步产业,帮助基诺族发展经济。阿七回忆,在政府支持下,种植和售卖都有政策倾斜,基诺山乡成为砂仁种植基地,“靠谷子包谷之外的农作物,终于吃上了饱饭。”
正当基诺山乡第一次出现现代农业时,年轻人们已纷纷向外寻找机会。“1995年左右,各式各样以吸引游客为主的民族村、民族餐厅在中国各地不断涌现,寨子里能歌善舞的年轻人纷纷受邀到外地工作。”1977年出生在另外一个基诺族村寨巴洒老寨的陈建军告诉记者。
陈建军受邀到河北正定县表演,此后多年,辗转内蒙古、广东多地,均从事民族歌舞表演。“我发现很多人不知道基诺族这个民族。”他逐渐对家乡和基诺族产生一种使命感,让家乡吃上“旅游饭”,让基诺族文化广为人知。
当陈建军回到家乡,发现基诺山乡已开始发展旅游产业。西双版纳旅游趋热,偏远闭塞、贫穷落后的基诺山乡决定打开山门。国有企业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西双版纳金孔雀旅游文化有限公司自2006年开始在巴坡村开发旅游带动地方发展,打造基诺民族文化观光景区。
金孔雀旅游文化公司总经理秦艺对记者说,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吸收基诺族村民参与企业管理,共同促进村寨和企业发展,走出一条“政府+企业+农户”文旅脱贫新路子。“下一步,计划将巴坡村打造为展示基诺族文化的集中体验地,实现对基诺族的文化旅游扶贫致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民族团结。”
有着丰富演出经验的陈建军,被邀请加入景区艺术团。“最能代表基诺族的就是大鼓舞。”陈建军想用最有气势的大鼓舞,向世人展示基诺族风采。
于是,他跑遍基诺山乡30多个村寨,学习大鼓舞传统动作,并将不同村寨的大鼓舞进行整合,使表演动作看起来更有节奏、更富美感。陈建军认为,发展旅游有助于宣介传承基诺族文化,“比如舞蹈、歌曲,风俗、习俗,都能集中在景区里向中外游客展示。”
在阿七看来,旅游经济给基诺族带来“真金白银”,景区员工多数是附近基诺族村民,能领到工资;不起眼的土特产,摇身一变成为旅游伴手礼;周边基诺族村寨也看到机会,纷纷开起客栈和餐厅……
基诺族吃上“旅游饭”,再加上茶叶、橡胶、砂仁,经济收入实现多元化,房子车子一家比一家好。2019年4月,基诺族宣告“整族脱贫”,从“最后定族”到“率先脱贫”。
如今,游客来到基诺山乡,走进基诺族创世始祖“阿嫫腰北”石像、体验刺绣纺织技艺和竹编工艺、聆听大鼓舞鼓声在山林间回响。“能感觉到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也能感知一段历史变迁。”一位上海游客感叹到,基诺族活得像道风景。(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