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深圳5月23日电 题:“隆平梦想”在这里延续
中新网记者 郑小红 陈文
5月23日,位于深圳东部的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内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有一片面积不太大的杂交水稻试验田,绿油油的秧苗正在抽穗,茁壮成长。
稻田边,树立着一块牌匾,上面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简介。这块袁隆平从2004年开始就常常进行科学实验的稻田,今后将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了。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于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试验田边有袁隆平院士介绍。 陈文 摄记者来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这里的科研人员无不表达对袁老师逝世的哀思。
这个由袁隆平担任法定代表人的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当时,深圳市政府将袁隆平院士的研究团队引入深圳,在深圳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十几年来,这个研究所科研成果不断推出,多个品种的推广面积在全国名列前茅,为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如今,研究所已有三个试验基地,在海南、湖南等多地设有研发中心或研发基地。
袁隆平生前曾两次做过一个同样的梦:梦里,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他和朋友们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梦被称为“禾下乘凉梦”。
研究所科研人员习惯将袁隆平称为袁老师。孟祥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袁老师曾将这个梦讲给大家听。这个梦不仅是袁老师对水稻高产的追求,这个梦想也不断地激励着所里的科研人员。在这个梦的激励下,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不断地产出,虽然研究院在深圳的试验田只有几十亩,但已培育了约80个品种,特别是一些优质稻品种,受到深圳市多家米业公司的定点采购,实现了深圳的研究成果,反哺于深圳市民。目前,研究所的水稻育种,特别在优质稻育种、高产育种方面已经达到了中国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所还向深圳龙岗区政府对口帮扶地区汕尾海丰县的26个贫困村300余户,累计推广种植近4万亩杂交水稻,亩产增产30%以上,助力全县脱贫。所里的试验基地也成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不断向中小学生传播农耕文化。
研究所的团队成员大都是袁隆平的学生,袁隆平每年都会不定期前来进行指导。虽然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但在孟祥伦等研究人员眼中,袁老师还是一位非常质朴、勤俭的长者,他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几十块钱一件的。孟祥伦说,袁老师平时非常和蔼可亲,跟我们也有很多交流,有时候呢,我们还陪他打一打排球,他也会一一指出学生们的技术错误。
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势喜人。 陈文 摄袁隆平常说,搞科研要吃得了苦,要沉下心来做科研,因为他的理想就是让每个人都吃上粮食,都能吃饱吃好。他的理想也成为了他的学生们的理想,大家不断改良水稻品种,让稻米既高产,口味也好。
武小金博士是袁隆平院士的第一位博士生。老师逝世后,他迅速赶往长沙吊唁。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武小金回忆起和袁老师第一次测产的经历。测产,就是测算水稻的亩产。当时,研究所报告超级稻的亩产是800公斤,很多人都不相信,深圳统计部门专门还组织人员现场测产。结果,超级稻的亩产竟然达到了847公斤,这让袁隆平非常开心。
在科研当中,袁隆平对他的学生们多有指点。2004年,研究所做的一个杂交水稻两系研究遇到困难,总是不成功,袁隆平让学生们对环境和温度进行筛选,结果获得了成功。学生们取得了成绩,也让袁隆平很开心。
武小金说,虽然老师已逝,但我们会继续他的梦想。目前,研究所正在研究如何提高水稻的品质,在不远的未来,深圳市民就能花不多的钱,吃到比肩国际品质的高端大米。
在采访中,田继微、黄忠明、钟立巧等年轻一代,同样表达了他们对袁老师离去的不舍之情。他们表示,唯有将老师的精神传承下去,继续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不懈前行,才是对老师最好的告慰。
采访返程,记者再次路过杂交水稻试验田,看到有深圳市民带着孩子自发地来到这里吊唁袁隆平。孩子年纪很小,但她告诉记者,她知道很多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她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完)
【编辑:陈海峰】